運動不脫國族認同
徐宗懋先生提到運動比賽就是國族競爭,並指出日據時代日本人不容臺灣人發展本土認同。但也有學者認爲歐美日的運動文本(小說、電影、漫畫等)早已脫離國族脈絡。真有運動迴歸運動這回事嗎?錯。天底下沒有脫離國族、種族或族羣認同的運動。超級盃足球賽的廣告收入高達7500萬美元,光是NBC就靠冬季奧運賺了10億美元。運動就是金錢與國力。
文本中展現國力
以電影《洛基》爲例,這部電影的背景是1976年1月1日的美國建國200週年拳賽。黑人拳王想找個有話題的對手,他聽到費城(獨立宣言、自由鍾)有個「義大利裔種馬」,覺得這個外號有趣,就準他跳級挑戰自己。拳王的經紀人說這個決定「非常美國」,拳王回答那是「非常聰明」。結果出身卑微的討債打手洛基,在鄉親支持下打敗拳王。這是不是「民族熔爐」的具體展現?到1985年的第四集,蘇聯拳王在表演賽裡活活打死前任拳王。洛基背起美國國旗出戰毫無人性的蘇聯拳擊機器,是不是冷戰的極致?
日本漫畫就更不用說了。戰勝歐美巨無霸一向是日本人的國族情結。最離譜的大概是漫畫《範馬刃牙》的第286到288話。這段回溯暫時脫離主角刃牙與父親勇次郎(宇宙最強生物)的決戰,開始講他的輝煌家世:日本戰敗後,主角的祖父勇一郎獨自在琉球的某小島上,不但捱過美軍以1000噸以上的彈藥轟炸,又赤手空拳殺光一整排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只差沒丟原子彈。勇一郎爬上主力戰艦愛阿華號(2012年電影《超級戰艦》密蘇里號的同級),把美軍指揮官倒栽蔥插進甲板,宰了很多美國水手,2000名美軍跳海逃生,空手佔領美國的主力戰艦。
刃牙的作者板垣惠介曾服役於陸上自衛隊第一空挺團(日本預備「奪回」釣魚島的精銳)。雖然他的幻想連義和團都要甘拜下風,但是不難看出他代表的極右派國族思想。其他類型的運動漫畫也差不多。
不能否定大歷史
運動文本中當然有比較不國族主義的小品。但多半是喜劇。卓別林說用特寫看生命是悲劇,用遠景看就是喜劇。當某人踩到釘子,遠看是笑話,靠近看到他的痛苦表情時,就笑不出來了。保持距離,減低認同是喜劇的公式。所以脫離國族主義的多半是喜劇。其他作品不是直接,就是拐彎抹角的擁抱國族。如果運動不是爲了發展國族認同,政府還要花錢養國立體育學校嗎?日據時代的臺灣運動,認同的就是侵略東亞的大日本帝國。爲了認同日本,必然打壓臺灣身分,管你是清國奴還是臺獨都一樣。
雞毛蒜皮的地方文史插曲,不能否定大歷史。掉書袋講一串電影和漫畫,剛好證明運動就是國族認同。但是運動場上的光榮講多了,反而顯出自己的空虛。不管是甲子園、威廉波特還是大聯盟。全都是球員的光榮,不是臺灣的光榮。我的臺灣之光是20幾年前的鷹俠等洋將。他們有些人可以選擇美國小聯盟,卻到臺灣打球,就是肯定臺灣。
如果臺灣不是被目光如豆的民衆搞到只敢講社會福利和保護主義,也許今天會有個大中華職棒,臺灣會在全中國大陸炒作棒球經驗,更多洋將願意爲這個聯盟賣命。那才叫臺灣之光。翻箱倒櫃找些豆知識滿足自己,只會讓臺灣一天比一天更萎縮。
(作者從事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