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50萬亡者私密隱疾遭出賣 健保署稱:已故者不受個資法保護

健保連年虧損,2021年缺口恐高達770億,讓衛福部必須積極尋找財源。(圖/馬景平攝)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署)自去年迄今展開一連串研討會,試圖開放已故者健保醫療紀錄,提供民間研究利用,並聲稱已故者不具「自然人」身分,不受《個人資料保護法》(個資法)保護,引發社會爭議

衛福部健保署本月五日舉辦「健保資料再運用個資隱私保護」討論會,邀集各界研商開放健保實施至今三百五十萬已故者的健保資料,提供生技醫學產業界研究利用。但事實上,早在去年十月,健保署就對外表示,已修訂「全民健康保險保險人對外提供資料作業要點」及「全民健康保險保險人資訊整合應用服務中心作業要點」,將已故者「去識別化」(抹去可識別個人身分的資料,如姓名身分證字號)後,開放民間機構申請運用。

同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健保資料人工智慧應用研討會」上,健保署主任秘書葉逢明告訴媒體,一套「非自然人健保資料應用平臺」已經上線,不只開放給政府機關學術研究單位申請使用,申請資格更擴大到「個人或法人」;換句話說,企業去年就可以申請運用這批已故者的健保大數據進行研究。

健保資料庫中搜集了大量個人資料,包括用健保卡購買實名制口罩足跡也會留下紀錄。(圖/報系資料照)

據瞭解,目前外界使用健保資料庫是依資訊量計費,每筆約收250元。若依此收費單價計算,三百五十萬名已故者資料如果「變現」,健保署至少可以取得規費新臺八億元,而一旦新藥開發成功,可爲藥廠帶來新臺幣數十億的收入,對藥廠而言可說一本萬利。

健保署企劃組組長王宗曦說,爲使臺灣在醫療與人工智慧科技不要落後,開放已故者資料迫在眉睫,且這些資料已完成去識別化與去連結,開放對象也聚焦在科學研究上,並非保險公司這類商業用途,而相關收入一年也僅有數千萬元,不以營利目的;但因外界仍有疑慮,目前暫停實施,待進一步溝通與研議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