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忠/「論語」不如「人間異語」?!

文/葉文忠

朋友從臉書分享了一篇文章,我才知道「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起了活動,立刻又遭到一羣人羣起而攻,一位哲學系的28歲學生朱家安寫下了一篇「讀論語,不如讀人間異語」,主要反駁以「古文」或「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救「臺灣道德淪喪」的問題。在臺灣,道德有沒有淪喪或是怎樣纔算淪喪,都是見仁見智,但是聯盟的訴求出來,我發現並沒有人討論道德淪喪的問題有多嚴重,反倒是聯盟想採用的「方法」被批判的很嚴重。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提出增加國學教材的呼籲,引來不少批判。(圖/本報資料照/記者賴映秀攝)

批判大致來自兩個方向,其一,一羣人認爲古人老八股的東西,不合今時今用,古文恐懼症,聽到文言文,一身麻,古文本該待在荒冢連草都不該除;另一種聲音,是連國語都是違建,是政治餘毒,必須全面拆了,臺灣就應該以臺語教育爲主。這背後靈,在我聽來,其實是「古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兩詞,讓這羣人很刺耳,根本對聯盟擔憂的事情一點不在意。

我瞧見有人留了話,大概可以說明撻伐真正隱意:「這一羣人的腦袋根本是停留在要把臺灣人下一代教育成 “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些人不消滅臺語勢不罷休!」

事事導向政治,就會步步走向失智,臺灣這幾年,整個社會呈現一種集體不思考的理盲,凡事都只剩一雙政治眼來看事情,爲賦新辭強說愁,真是何其悲哀。

好吧,既然事涉「文化」,我就用有限的程度,來談談「中華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麼?我想一般人都只能說得模模糊糊。其實無法說全,無法說完整,就是文化。它,包含着你吃喝拉撒睡的一切細節,這些細節的源頭來處,我統稱它叫文化,你可以推翻「中國」,但永遠推翻不了「中原」,華人整個文化發源的中心,就是在那廣闊的黃河與長江間的沖積平原。

文化的傳承,靠語言文字;文化是動態的,中間隨着歷史與時間流,會加入新的東西,然後進行翻新與融合,演化成新文化,但再新的文化,主幹一定來自歷史,歷史就在那裡,想刻意斷了文化根,那是以爲換「姓氏」就能換「血緣」,無聊。

臺灣近年風靡與巡迴國外的「電音三太子」,騎着機車,跳着電音舞,這是臺灣特有的新「文創」,但主軸「三太子」是文化,沒三太子,你電音再厲害,不過是個配樂。「中壇元帥李哪吒」來自哪?不巧,祂是封神榜裡的大將軍李靖之子,殷商時代的中原。國外的例子一樣也不少,近年開枝散葉的《大河之舞》(Riverdance),來自愛爾蘭的踢踏舞,其實還融合了其他爵士舞甚至西班牙佛朗明哥,有誰會誤以爲它來自西班牙?

事實上傳統文化的黏度,是永遠黏在DNA裡的,臺灣被日本殖民五十年,民間的道教信仰並沒有因此「日化」,王船照燒,神豬照養,文化要侵蝕談何容易?社會進步如此,至今臺灣鄉間廟口的謝恩「頒戲」,仍不離布袋戲或是歌仔戲,唱着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忠孝節義,他們爲何不播「臺灣龍捲風」或「復仇者聯盟」?這最底層民間的東西,不巧正點明瞭臺灣「文化出處」而已。

▲鄉間謝神的戲臺,仍是以布袋戲爲主。(圖/作者提供)

中國道家文化從春秋戰國以來,開枝散葉遍及整個華人世界,想切割中國文化,那姓什麼百家姓幹嘛過年給紅包?貼什麼春聯?幹嘛吃糉子?過不過中秋?每個華人的日子,都是卡進骨髓裡的中國文化。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完全是兩碼事。

再來談談語言。語言的學問更大,除了專家學者,多數人只能談談皮毛,我就只談皮毛。

「臺語」是個優美的語言,在臺灣該有主體性,我沒太多意見,這裡畢竟移民人口,閩南族羣最大宗。世界上任何古文明能夠往下傳,都是因爲有了文字記錄與傳承,臺語不是沒有文字,臺語的文字,就是中文,而且是古文。

在臺灣,除了原住民語,臺語、客語都是來自中原的古語系統發展出來,文言文裡有太多軌跡現蹤。就舉我們熟悉的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本詩押「ㄚ」韻,但「斜」字是「ㄝ」韻,不通,改臺語念,「ㄒㄧㄚˊ」,客語念「ㄑㄧㄚ」,韻腳全對上了。

再舉一例,甲骨文與金文裡的「身」字,本是懷孕少婦的側面象形圖,後被假借爲「身體」。我試問一下,「懷孕」在臺語裡怎麼說?「有 『身』」不是嗎?正因爲來自古語,更襯托臺語其精深的內涵。目前的國語(普通話),則是延續了明清時期的官話系統,但不管怎麼變,語系來自同宗是誰也無法改變的歷史與事實。

▲甲骨文裡的「身」,其實是孕婦的意思。 (圖/翻攝自網路

只不過臺語許多語音千年來已經亡佚爲「有音無字」,需要大量史籍考證,近年已經有相當多聲韻、訓詁學者投入研究,陸續找回了臺語的本字,可喜可賀。但即便如此,仍有人刻意嘗試爲臺語「造字」,想切割中國文化的源頭,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政治魂」上身,什麼乩都可以發。

再談古文,代表中國古人的智慧,難道真如此八股如此不堪?

最近,曾陽晴開了「楚漢相爭領導學」的線上課程,那個2000年前開創紀元的大時代故事裡,太多東西可以應用在今世,企業管理、領導統御、人才訓練自古就有一套好辦法了。好萊塢科幻大片《超級戰艦(Battleship)》,還把「孫子兵法」裡的聲東擊西,拿來好好的討論一下,國學若真的如此不堪,尹衍樑爲何要成立「唐獎」?

▲「唐獎」四大獎項,包括了「漢學獎」。(圖/翻攝自唐獎教育基金會官網

臺語甚至比國語更古文,例如國語的「口水」,臺語叫「喙瀾」,不但古,意境更高,「瀾」字還有『泡沫』在其中。古中國人的智慧涵蓋了全面的生活,學生活智慧,有老莊「知足常樂」,治國有四書五經,文學有唐宋詩詞,就連從老到小都愛看的金庸武俠,背景典故都是中國文化。事實上,國學的教育,不但需要恢復過往質量,我異想天開:請全面改用“臺語”來教四書五經與唐宋詩詞,這叫一石二鳥。

朱家安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質疑,「學道德哲學能不能讓人更有道德?」真是好問題,我複製一句「吃飯吃麪能不能讓人長得更高?」足以解答他的問題。臺語俗語「一樣米養百樣人」,人即便受教,也還有環境和本質造成的良莠不奇。古人的生活點滴與我們一直密不可分,幼年讀古文背古詩,我曾恨得牙癢,進了職場,我纔開始感謝老師當年的「壓迫」,隨着年紀增長,每回重讀古籍,總覺可挖的寶藏竟越來越多,若覺得古文八股不可用,其一,那是沒好好學過;其二,眼界未開,熟度不到。28歲的人,30未立,哪能體會50歲人,開始看淡人生追逐,看穿「天命」那人生功課與一生責任的體會?

「聯盟」呼籲的方法對不對可以討論,但不該偏離其看見「道德淪喪」導致社會價值偏斜的憂慮,「道德淪喪」能不能靠「古文」救回來?沒人知道,也沒人說得準,提供教材與辦法,或許還有一點機會改變「道德現狀」,連「教材」都沒有,那可是一丁點機會也沒了。

● 作者葉文忠的其他文章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http://jamesyeh1963.pixnet.net/blog,目前爲《ETtoday新聞雲》固定合作名家,更多葉文忠的精彩好文請見《ETtoday新聞雲‧名家專區》,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