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尿出菜渣 這腸疾醫師也搖頭

長庚醫師蘇銘堯表示,發炎腸道疾病病例20年來增加30倍。(陳志祥攝)

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忽冷忽熱,許多人出現頻繁腹瀉,以爲吃壞肚子腹部受寒,醫師提醒腹瀉超過3個月,伴隨腹痛體重減輕或發燒等症狀,可能罹患難纏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提高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臺灣小腸醫學會今(6日)在臺北舉辦「對抗發炎,我能出招」衛教講座,邀請專科醫師和營養師介紹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警訊、治療新進展和營養照護方法

臺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長楊式光分享,34歲小兒子大學突然頻繁腹瀉,體重從98公斤瘦到50公斤,且有肛裂肛門廔管,多次進出醫院查不到病因,最後膀胱也長出廔管,小便尿出菜渣,後來確診爲「克隆氏症」。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專科醫師覺得棘手的病,幸好隨着醫學進步,楊會長的小兒子切除30公分小腸、裝設肛門造口生物製劑治療,不僅完成大學課業工作也闖出一片天。

林口長庚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錯誤識別引起,目前國內患者約4千多人,相較於1998年的139人,成長將近30倍。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依發炎部位型態,可分爲「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症狀表現不太相同。致病成因不明,主要與體質遺傳有關或是生活環境有關,例如飲食嬰幼兒有腸道感染,因此是多因性

仁愛醫院院長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指出,克隆氏症常發生於小腸或大腸,侵犯腸壁較深,以腹瀉、腹脹和腹痛爲主,疼痛多在右下腹部。潰瘍性結腸炎侵犯直腸與大腸黏膜層,患者明顯腹瀉、血便與腹痛症狀,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

蘇銘堯說,早期7、8成的病人接受手術,解決嚴重併發症問題,現在因有較好的藥物控制疾病,如果控制得宜,病人可免切掉腸子的併發症,因此及早診斷、接受藥物治療有助減少併發症與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