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邱祖胤》藝術至死方休

一代名伶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上週過世,令京劇愛好者惋惜。其實更早前的2014年4月,臺灣也悄悄走了一位「活關公李桐春。不管是小梅蘭芳也好,活關公也好,京劇藝術儘管式微,卻還是在一整代人心目中,留下美好記憶,而且不可抹煞。

梅葆玖與臺灣的淵緣,始於1991年臺灣名伶魏海敏跨海拜師、成爲他的大弟子,從此梅派在臺灣有了嫡傳香火。但除了少數對京劇藝術鍾情的藝術愛好者外,明白梅蘭芳的地位及貢獻者,屈指可數。

2008年,拜陳凱歌電影《梅蘭芳》之賜,臺灣關於梅蘭芳的出版品接二連三發行,包括蔡登山《梅蘭芳與孟小冬》、李伶伶《梅蘭芳的藝術和情感》,梅蘭芳的次子紹武孫子衛東所整理的《梅蘭芳自述》等書,一時間「梅蘭芳」成爲藝文讀者的閱讀關鍵字

梅蘭芳生於梨園世家祖父即是著名的青衣花旦演員,他8歲開始學戲,10歲登臺,演技及女性身形魅力十足,登臺演出經常造成轟動,與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並稱民國四大名旦,他提出「移步不換形」的理論,爲京劇改革指出明路,《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更成梅派藝術經典,家喻戶曉。

梅蘭芳9個子女只有梅葆玖一人學戲,雖歷經抗日、文革干擾,卻仍克紹箕裘,不但在藝術造詣力求傳承,還力推交響樂與京劇融合,同時爲推廣繁體字發聲,努力爲傳統文化活路

至於前年過世的李桐春,同樣生於梨園世家,1949年隨團來臺演出,之後即留在臺灣,1976年起與胡少安合作推出電視京劇《忠義劇展》,在中視頻道演出關公一角,從此被譽爲「活關公」,許多民衆對他的演出仍有印象,我也是在當時知道這個名字。

記憶中,李桐春所飾演的關公,不怒而威,眼睛從不睜開,一睜眼必是要殺人了,身段唸白都有一種神明降臨的氣勢,非常嚇人。

有人感嘆京劇的美好年代一去不復返,其實豈止京劇,面對網路電子媒體的興起,許多傳統藝術都面臨挑戰,不但觀衆流失,傳承也有困難,更顯得堅守崗位力求突破者的難能可貴。

我想起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電影《愛情神話》,其中一幕透過旁白者敘述,某某雕刻家,終其一生,只雕刻一種風格的作品,無怨無悔,至死方休。這是何其寂寞、執着的境界

對許多工匠藝術家創作者而言,儘管在無利可圖的窮途末路,也從不輕言放棄,然而當藝術的花朵在對的時機綻放,即使臺下觀衆只有一人,那也是一花一世界的永恆。

在藝文團體渴求杯水車薪的補助而不可得的同時,在文化政策永遠得看政客臉色的同時,不只是名角的貢獻令人欽佩,更多在看不到的角落默默努力的創作者,他們的情操與態度,更值得令人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