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孩子越吼越不聽話?孩子發脾氣時你的反應,影響他一生
▎人民醬說:
父母想要解決問題固然沒錯,可過度看重結果,反而把孩子推向不被關注、不被愛惜的局面,甚至影響他的一生。
全文2950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者 | 帆 書 · 梓涵媽 來 源 :帆書育兒號( ID:readingclub_yeh)
前幾天,在公園看到一件事,讓我感觸很深。
一個小女孩因爲冰激凌掉地上而扁着嘴,媽媽立刻說:
“別不開心,我買一個新給你。”
沒想到,換來的是小女孩更急了,大哭大叫道:“不要不要,我就要這個。”
媽媽見狀生氣地說:“我已經說給你買一個新的,爲什麼你還這麼不依不饒,你就站在這哭吧。”
說完,轉身就走,任由 女孩哭着喊着跟在她身後。
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這位媽媽處理孩子情緒的方式,讓現場看到的我都感到很大壓力,更別說孩子了。
宋潔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一書中曾提出:
“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分爲兩類:
一類是從孩子角度出發的‘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另一類是從父母角度出發的 ‘傳遞價值的對話’。”
孩子需要“理解情緒的溝通”,而父母則更關注“有價值的溝通”,導致雙方溝通陷入錯位。
當父母一味地溝通有益的價值,而一直看不到孩子的情緒,慢慢的孩子就會開始壓抑自己的情緒。
而那些一直被壓抑的情緒,會積累爲孩子下一次爆發的火藥。
孩子大多數問題都是情緒問題
曾在看過一個視頻。
媽媽在教孩子做作業,題目答案是5,但是孩子堅持說是4。
媽媽多問了幾次,孩子就開始扔筆,憤怒地說:“4怎麼就不對啦!”
即便如此,媽媽依然不爲所動,堅持表示這個答案是錯誤的,需要修改。
就算孩子大哭大鬧,媽媽依然抓住她的手,不斷地說:
“錯了就是錯了,錯了就應該改正,而不是亂髮脾氣。”
有位網友在評論區一針見血地說:一個不被接納情緒的孩子,最後就只能用大哭大鬧來求得關注。
孩子發脾氣確實不對,但背後的原因並不是故意耍賴,而是心裡的負面情緒沒有得到釋放的結果。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勞拉·馬卡姆曾把孩子的情緒比喻爲“情緒小揹包”。
每個孩子們的身後,都揹着一個隱形的小揹包,當孩子們的負面情緒沒能及時疏解時,就會放在這個小揹包裡。
久而久之,當孩子的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小揹包”再也裝不下了,就會以另一種方式爆發出來。
就如視頻裡的小孩那樣,以大哭大鬧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緒。
《讀懂孩子的情緒》一書中也曾提到:
孩子的每個所謂的“問題行爲”,都是他們的感受和需求未被看見而發出的信號。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父母直接忽視或者沒有好好處理,就會導致孩子沉積的情緒留在心底,進而崩潰大哭、大吵大鬧。
這種情況會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
孩子大吵大鬧→父母認爲孩子不聽話、不乖→試圖用更多方式來鎮壓、扭轉→孩子情緒繼續積壓投入到情緒“小揹包”。
不斷循環往復,越演越烈。
那種眼中只有價值的父母,不是爲孩子解壓,而是在不斷增加孩子情緒“小揹包”的重量,直至壓垮孩子。
只注重溝通價值的父母
永遠看不到孩子的情緒
父母想要解決問題固然沒錯,可過度看重結果,反而把孩子推向不被關注、不被愛惜的局面,甚至影響他的一生。
曾有一位心理諮詢師,分享過一個親子諮詢的案例:
女孩患抑鬱症休學在家,而此時距離高考僅有半年的時間。
她的父母非常焦急,一進入諮詢室就開始抱怨:
“孩子平時從來不跟我們談心,要是她能多跟我們聊聊,疏導疏導情緒,也不至於患上抑鬱症。”
整個過程,女孩始終沉默不語。
直到諮詢師打斷父母,轉而詢問女孩。
女孩才忍不住含淚哭訴: “我說過了,可他們根本就不聽。”
當她跟父母抱怨失眠時,父母不相信:“肯定是你玩手機玩到半夜。”
當她在寄宿學校被孤立時,父母卻覺得是她的問題:“你別淨想些有的沒的,管好學習就行。”
當她吐槽學習壓力大時,父母直接打斷她說:“別矯情了,學習本來就很苦,其他小孩都一樣壓力大。”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慾望,可越來越多的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傾訴心聲。
究其原因,是父母長期的把孩子的傾訴當作問題來解決,而看不見孩子的情緒。
就是在日益的不被理解,不被看見的陰霾下,她漸漸墜入了黑暗的深淵,走不出來。
愛不是給得不夠,而是給得不恰當。
父母以爲孩子需要的有價值有辦法的溝通,實際上孩子需要的是情緒的釋放和接納。
《給孩子自由――中西理念衝撞中的早教》一書曾提到:
溝通的本質是什麼?
達成共識,並讓對方接受。
也就是說,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應該建立在同一角度上,父母及時看到孩子情緒,孩子能夠理解父母。
比起價值的傳遞,孩子的情緒更值得父母關注。
一個孩子,只有能輕鬆愉悅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他纔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自信和優秀。
好的溝通方式
養出積極樂觀的孩子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真心爲孩子考慮,真心事意地只想爲孩子掃清情緒障礙。
但在這之前,父母要學會做調整,回到那顆愛孩子的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和支持。
1、 八分理解,安撫情緒
孩子哭鬧發脾氣,是表達內心想法的正常表現,就和笑一樣,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哭鬧、悲傷和痛苦。
當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可以嘗試共情孩子,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我理解你。”
然後,在一旁陪伴等待孩子的情緒發泄。
等到孩子心情穩定之後,可以試着幫他說出感受、總結情緒。
當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真心的理解,內心的情緒大山就會慢慢萎縮,繼而學會情緒穩定地看待事物。
2、二分輕推,助孩子成長
我們既要允許孩子在一定程度擁有自己的情緒,也要試着讓他運用理性思維看待事情。
比如孩子哭鬧完畢,心情穩定之後,再次跟孩子溝通。
“剛纔妹妹很傷心,對不對。但是下次如果遇到你喜歡的玩具,但是媽媽又不能買,可怎麼辦啊?”
引導孩子思考,試着找出良好的解決辦法。如果孩子實在想不出,父母也可以給予孩子AB選擇項,讓孩子選擇。
總之,情緒過後喚醒孩子的理性腦。
讓孩子知道,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做,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來替代哭鬧,張弛有度,進步更快。
3、做忠實的傾聽者
孩子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會做出很多讓成年人不可思議的舉動,頭腦也會時不時冒出天馬行空的想法。
當孩子用語言訴說自己的想法,解讀自己的行爲時,父母應該仔細聆聽,多聽聽孩子的心聲。
那個從小就被父母聆聽心聲的孩子,自然沒有什麼心理情緒包袱,也沒有什麼情緒問題。
寫到最後
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SusanDavid曾說:
“一個人的情商高低的決定因素是情緒敏感力。
而情緒敏感力往往取決於,小時候他釋放情感時,父母對他的態度。”
父母是開放的,溝通的,允許孩子釋放情緒的,必將養育健康自信的孩子。
溝通是連接父母和孩子最好的橋樑,若橋樑不穩,甚至坍塌,勢必造成孩子情感忽視,甚至對抗父母,鬧獨立。
若橋樑寬敞而牢固,定讓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聯結,攜手交織出人生的暖心歌譜。
*來源:帆書育兒號(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
*注:本文圖片來自於圖蟲創意(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dangyang002 )爲好友,備註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羣裡。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