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請教會他們“好好生氣”

淚不外流,終是內傷。最傷孩子的不是壞情緒,而是我們阻止他表達內心。

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作者 | 楓子

前幾天接兒子放學時,恰巧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男孩鬧着要買校門口的街邊小吃,媽媽嫌不衛生,一口拒絕了。

男孩竟“啪”地一下坐在地上,大喊着“我就要吃,不買我就不走!”

媽媽繃着臉,冷冷說道:“不許鬧!”

可男孩依然哭鬧個不停。

這時,媽媽的火氣噌地一下就上來了,大吼:

“我數到三,你再鬧的話,我就走了!”

男孩明顯被嚇到,立刻站了起來,使勁抿着嘴脣,用力止住了哭泣,但身體還是不自覺地抽動着。

不禁想起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裡說的一句話:

“孩子發脾氣時,如果你回嘴吼他或粗暴地對他,反而會導致情況變惡劣。

你那樣迴應,等於是在懲罰孩子表達感受。”

可現實中,面對孩子的脾氣,很多父母第一反應都是制止。

如果制止無效,自己的情緒也會跟着失控,甚至用威脅、謾罵、毆打等暴力方式迴應孩子的憤怒。

殊不知,孩子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孩子發脾氣纔有害。

孩子的脾氣

就是他的語言

一位心理醫生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8歲的小男孩,很愛發脾氣。

不小心把積木碰倒了,就躺地上撒潑打滾。和小朋友玩遊戲輸了,就苦着臉,和誰都不說話。

父母每次都耐心哄着他,跟他講道理,但男孩就是一言不合就生氣。

父母沒辦法,只好求助醫生。

醫生問他們:“你們覺得孩子發脾氣,是想要表達什麼?”

父母覺得孩子就是任性,欠管教。

可醫生跟男孩細聊過後卻發現:

男孩之所以常常失控發火,是他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因爲他有一個處處都很優秀的哥哥,他也想像哥哥一樣總是被父母表揚,但每次卻總把事情搞砸。

男孩的內心堆積了各種挫敗感和無力感,這也就使得他在煩躁、不安的情緒中更容易憤怒。

沒有無緣無故的脾氣,只有不被看見的想法和訴求。

心理學上也說,孩子發脾氣,是因爲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而孩子的需求,往往集中在這四方面:陪伴、探索、關注、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父母只有讀懂孩子憤怒背後的需求,才能從根源上,化解孩子的脾氣。

《傾聽孩子》一書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弟弟,在收到媽媽給的生日禮物時,突然生氣大喊:

“你爲什麼送我這個?你心裡根本沒有我!只有哥哥……”

一陣咆哮過後,他就要去摔禮物。

媽媽沒有生氣,也沒有訓斥。

因爲她明白了弟弟之所以生氣,是因爲她買給弟弟的禮物和上次送給哥哥的差不多。

她看見了弟弟隱藏在憤怒背後的語言:你不愛我,也不在乎我。

於是,她溫柔地說道:

“我很遺憾你不喜歡它,但我的確想要送你一件好禮物。我非常愛你,絕不願意傷害你。”

說完,媽媽還給了弟弟一個擁抱。

意外的,弟弟不僅很快沒了脾氣,還高興地接受了生日禮物。

正如作家雷布斯說的:

“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

孩子爆發的情緒、甩的臉色、亂扔一通的東西,看似是在鬧,其實是在求助。

所以當孩子生氣時,父母不妨先提醒自己:

孩子呈現的各種壞脾氣,只是露在水面的冰山一角。

孩子內在的情緒,比如無助、擔憂、害怕……都隱藏在冰山之下,這纔是我們需要看到的真正情緒。

不允許發脾氣

是最傷孩子的事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中說:

“孩子的情緒就像流動的水,源頭是他的內心。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麼繞過障礙,改變流動方向,要麼只好迴流到源頭。

這也意味着孩子將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不允許孩子發脾氣,孩子就只能把情緒都埋進心裡。

當壞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度,最終就會以更猛烈的方式爆發。

在廣東一遊樂場,就曾發生這樣一幕。

一個小男孩,正玩得興奮的時候,突然被別的小朋友撞倒在地。

男孩有些生氣,便跑去跟爸爸告狀。

結果爸爸非但不安慰,還不斷地指責男孩:

“不就撞了你一下嗎?有什麼好生氣,一點都不大氣,不像男子漢……”

在爸爸訓斥的過程中,男孩憋紅了臉,像一個氣越來越足的氣球,似乎下一秒就要爆裂。

果然,男孩“哇”地一下爆發了,一下又一下地捶自己的鼻子,一直打到血流不止。

無法發泄的情緒,最終都會變成孩子對自己的攻擊。

只是有些孩子,是通過自傷來消化情緒,而有的孩子,則把脾氣都消化進了內心深處。

知乎上有位網友說:

“從小,父母就給我立了兩條規矩,男子漢大丈夫,一不能哭,二不能發火。”

但凡他沒忍住發火了,媽媽就會黑着臉,怒吼着讓他把脾氣憋回去。

好幾次,他沒忍住瞪了媽媽,還砸了東西,結果就被媽媽用戒尺狠狠打了一頓。

慢慢的,他學會了隱忍,他不再哭鬧,也不再任性,卻也不再訴說自己的感受。

被搶玩具,他不計較;被同學欺負,他不吭聲;被父母批評,他不辯解。

老師親戚都誇他懂事,有教養,好脾氣。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溫和的表象下,內心早已被壓抑的情緒扎得千瘡百孔。

所以他纔會在壓抑了整整10年後,不堪重負,抑鬱成傷。

俗話說,淚不外流,終是內傷。

一味地阻止孩子發脾氣,無疑是強迫孩子嚥下委屈。

一次次的隱忍,只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情緒包袱”,身心備受摧殘。

允許孩子排出心裡的垃圾,陽光才能照進孩子的心裡。

教會孩子好好生氣

是父母的必修課

全球知名心理治療師埃米·莫林曾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

“你的職責不是要讓孩子充滿笑容,而是幫他學會獨立面對不舒服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難免會有發脾氣的時候。

我們要做的,不是急着制止和指責,而是把它當作一次教育的契機,和助力孩子成長的時機。

下面分享3個公式,幫助父母們教會孩子好好生氣。

第一步:“我感到+我希望”,表達感受和訴求。

樊登老師曾說,大量孩子發脾氣時,只會撒潑打滾,大喊大叫,是因爲他除了這一招,不會別的,沒有人教過他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所以,做好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平日裡,父母可以先做示範。

比如,孩子因爲玩具被同學弄壞了而悶悶不樂。

這時,你就可以引導他說出感受和訴求。

“我感到很生氣,張明不經過我同意就玩我的奧特曼,還把奧特曼的手臂都弄壞了,我希望他賠我一個。”

讓孩子用語言把情緒說出來的過程,其實就是幫助孩子從情緒腦發燒的狀態,慢慢回到理智腦冷靜的狀態。

第二步:“肯定+釋放”,合理處理情緒。

繪本《啊——我生氣了》裡的小男孩在拿高處的餅乾時,一不小心從椅子上摔下來後,開始對着媽媽大發脾氣。

媽媽沒有生氣,也沒有指責,而是溫和地說:

“不要大叫,不要大喊,也不要撞地板,那樣沒有任何幫助。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有個好辦法,從1數到10,你來試一試。”

小男孩照做後,真的停止了發脾氣。

老話說:“鬱則發之,結則散之。”

孩子生氣時,我們不妨先肯定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壞情緒可以被接納。

然後再慢慢引導孩子把壞情緒都釋放出來,比如:聽音樂,打枕頭,到樓下跑一跑,對大樹喊一喊……

學會把負面情緒發泄出來,孩子才能更好地修復情緒。

第三步:“我覺得+你覺得”,尋找解決方法。

孩子在憤怒時說出的訴求難免是消極的、激烈的。

我們當然不能縱容孩子按着自己的情緒去解決問題。

所以在孩子把情緒宣泄出來以後,我們就可以幫他尋找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

比如,我們可以說:

“我覺得你可以告訴張明,那是你心愛的奧特曼,現在被他破壞了,你難過又生氣,他需要向你道歉,並保證沒有下一次,你覺得呢?”

我們要先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給孩子參考,但又不能強迫他同意,一句“你覺得呢”就表示了尊重,這樣孩子就更願意接受我們的方案。

當孩子習慣用冷靜的方法表達憤怒後,自然而然就會慢慢學會控制好脾氣。

蔡康永說過:

“情商高並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孩子生氣並不是壞事,這是他學會情緒管理的契機。

所以當孩子“炸毛”時,請耐心再耐心。

看到孩子脾氣後面隱藏的訴求,陪孩子合理地釋放和宣泄。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一步步走出情緒的泥潭,逐漸成爲情緒的主人。

點個贊吧,讓孩子在愛與接納裡,向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