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Family/國中教育怎麼改?

作者/羅梅英

在所有的學習階段中,國中教育長期受升學制度箝制,僵化呆板,難以撼動。一般父母在還沒聽懂新課綱的教育理念及龐雜的設計前,直覺冒出來的問題是:「新課綱可以減少我孩子的學習壓力嗎?」

即將上路的新課綱,預料將可大幅鬆動僵固的國中教育。本期主題是新課綱系列報導的第三部曲,探討在「最難改變」的國中階段,新課綱有哪三大變革,以及設計了哪些關鍵的新機制來導引改變?從103年推動12年國教後,升學的多重面向如何逐漸位移?編輯部並專訪國教署長邱幹國新北市教育局長林奕華及多位縣市教育局長,請他們爲急切的父母說明新課綱的最新準備進程。

12年國教課程綱要(簡稱新課綱)即將於108學年度實施,這個政策將影響未來10年臺灣教育的走向發展,至爲重要。所有教育政策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教育品質;從103年實施12年國教、同年底發佈12年國教課程綱要,再到108年實施新課綱,都是爲了讓教育跳脫舊思惟限制。

12年國教於4年前上路,因爲缺乏12年一貫的課綱,因此現行12年國教可說是「只做半套」,新課綱實施,將解決國中、小9 年一貫與高中課綱未銜接的情況。也就是說,新課綱將是臺灣首次全面實施課程變革,108年起將分階段:高一、國一、小一生,循序漸進實施新課綱。

多位第一線教育人員指出,在所有的學習階段中,國中教育最爲僵化呆板,長期受升學制度所箝制,幾乎猶如鐵板一塊,難以撼動。從學生老師家長,大多以升學爲目標,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反覆背誦和練習,最終限制了孩子的潛力及可能性

「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是12年國教的願景,新課綱透過調整課程的架構、實施「素養導向」課程,擺脫原來以課本知識爲中心的學習,延伸到能力態度以及生活的實踐,讓飽受填鴨式教育所苦的國中孩子願意學習,提升學習的動機,有更多的空間探索自己的性向和天賦。

基本學力和快樂學習之間取得平衡

對家長來說,可以如何想像未來的國中教育?事實上並不難,因爲新課綱的願景藍圖已在一些國中校園具體實踐。國教院自103年起與全臺14所國中合作「12年國教課程轉化探究計劃」,試行新課綱、研發彈性學習課程與素養導向教養的做法。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鄭章華指出,國中教育已開始變得不一樣,有些學校甚至令人驚豔,所開出的跨領域、探究式「彈性學習課程」,成功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不像過去9年一貫時代,大多把彈性學習節數拿來當主科考試時間。

例如:花蓮富北國中的彈性學習課程有:族羣文化、STEAM(水陸兩用車設計製造)、全球競合力;桃子腳國中小的校本特色課程有:國文領域的專題研究課、英文的一班一國、自然的校園遊覽、數學桌遊、社會的洞察柑園等,課程多元;敦化國中的校本課程分爲三大主題,分別爲「品我才:適性發展」、「品地性:環境感知」、「品德性:社會探究」,其中「品我才」有一門課爲「幻象:未來的我-自我形象創作」,讓學生用攝影、媒材、文字等表達自己與夢想職業的想像,有學生用試管、晶片介紹自己想像的未來。

在研究合作的學校當中,有全校只有100人的偏鄉小校,也有多達1、2千人的都會型學校。鄭章華形容:「彈性活力和基本學力,是天秤的兩端,」新課綱的實施,希望可以做到兩邊平衡、相輔相成,「不能說爲了發展彈性學習課程、做得很快樂,結果學生沒學到東西,或是太強調基本學力,只剩國、英、數、社、自,這兩邊必須平衡。」

從學「能力」到學「素養」

9年一貫課綱的課程理念爲「能力導向」,12年新課綱的理念爲「素養導向」。什麼是素養?根據國教院的定義,素養爲「一個人爲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把所學活用出來、在生活中實踐。

「素養導向」是這一波教育改革的最核心概念,也是連貫各領域(科目)發展的主軸,從課程、教學到評量皆以素養爲導向。

鄭章華舉例,新課綱國中7年級教算術平均數、中位數、衆數時,可以融入性別平等議題,例如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女生高於男生、男生薪資卻高於女生,讓學生去思考同工不同酬的問題。「學數學,不是隻爲了考試而已,有些議題可以用數字去解讀、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助於判斷、理性思辨。」

新課綱將爲國中教育帶來的3大變革

即將上路的新課綱,預料將可大幅鬆動僵固的國中教育。究竟新課綱將爲國中教育帶來哪些變革呢?

1. 課程結構改變

新課綱將課程分爲兩種:(教育)部定課程、(學)校訂課程。「部定課程」重視不同學習階段的連貫、不同領域間的統整,而「校訂課程」、也就是彈性學習課程則鬆綁課程的結構,讓課程變得多元(表1);從9年一貫的「彈性學習節數」改爲「彈性學習課程」。從節數到課程,看似只是改了2個字,但「課程」意謂着要有所規劃,依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學習地圖等,規劃出課程。

2. 學習方式改變

「過去的學習是套裝知識,全部幫你安排好,這樣的方式會逐漸解構,知識不是一套套設定好灌輸給你,而是要依學習者需求而有不同組合,」前國教院研究教師、敦化國中輔導組長林佳慧指出,上一代父母就是套裝知識學習者,每個人明明都不一樣,你有藝術天分、我的科學探究很強,卻學一模一樣的套裝知識。

素養導向教學的原則包括:1.整合知識、技能、態度,不只偏重知識,學習是完整的;2.結合情境、案例、現象的學習,朝向理解的學習;3.注重學習歷程、策略及方法,將學習內容與探究歷程加以結合;4.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做中學、學中做。師大教育系教授王麗雲指出:「素養導向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對學習的意義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瞭解、提升學習動機,當學生是爲知而知時,分數的框限就有限。」

師大副校長宋曜廷認爲,素養教學一方面讓學生的學習更深入,實作、探究等能力也會被更強調,一方面也能夠培養出自律自主的學習者(Self-regulated),態度和行爲會被更加強。

在新課綱中,「自主學習」總共出現15次,足見其重要性。在國中階段,彈性學習課程可以安排自主學習。鄭章華指出,除了彈性學習課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他29節的國英數社自領域的學習,希望讓學生學會「學習」這件事,包括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的運用。

林佳慧認爲,自主學習概念應該隨着導學、共學和自學等不同學習階段,老師和父母將學習責任逐步交給孩子,讓孩子的學習責任漸漸提高(見圖1),若師長將孩子的學習成敗攬在身上,反而會讓孩子錯失很多發展的可能性。

3. 評量方式改變

教、學、評三者環環相扣。新課綱將「學習重點」分成「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兩個層面。「學習內容」比較偏向學習素材、知識部分;「學習表現」比較偏向認知、行動能力、態度的展現。這對教學與評量帶來重要的影響。

學習內容部分,校內的評量也將變得素養導向。像桃子腳國中小,以前考試是統一命題,如今將命題權下放給老師,老師可以選擇自己命題或是參與年級統一命題考試。「引導老師從重視評量的結果,轉變爲重視評量歷程的價值改變,改變課堂教學,」鄭章華說。

除了平常的課室評量,三年一次的會考也會加入素養題型。負責會考命題的臺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主任陳柏熹指出:「所謂的素養題就是,強調生活實踐的應用題。」其實從基測到會考,一直都有這類型的考題,只是以前強調的是帶着走的能力。

未來會考命題將更趨於生活化、情境化,強調知識的學習是有用的。陳柏熹指出,「理解爲素養的基礎層次,應用(推論、解決問題、分析)則是素養的高端層次,理解和應用題的比例將會增加。」

國中教育改變ing,和父母想的不一樣

12年國教上路,已爲國中教育現場帶來一些明顯變化,包括:考試和升學制度、選學校的標準,都和父母過去求學考試的經驗大不相同。

1. 升學方式改變

教育部國教署署長邱幹國指出,過去一直談國中教學正常化是不夠的,要讓孩子適性發展,還必須從考試和升學制度着手,降低孩子的升學壓力。從基測改爲會考,目的是希望掌握學生的學力程度,訂出標準參照,達到什麼樣的能力叫做精熟(A)、基礎(B)和待加強(C),希望讓孩子不再分分計較。

國中升高中、職的管道多元,以「免試入學」爲主:免入學測驗,也不採計國中在校評量成績(健體、藝文、綜合三領域除外),讓學生依性向、志願等選擇就讀學校。不可諱言,想考明星高中的學生仍感覺壓力沉重,但整體來說,免試入學的確帶來減輕升學壓力的效果。「整個入學制度的變革,希望能夠導引國中端改變,」邱幹國說。

2. 選學校的標準改變

過去基測按照當年考生的成績高低排序,學生選填志願以PR值爲主,比較像是被學校選擇。會考模糊了成績的概念,只分爲ABC三等級,因此學生選校的主動性大爲提高。一位高中校長說:「以前各高中只有升學率有差別,現在學校各自有亮點及特色課程,學生選擇學校的標準改變。」

其中的重要關鍵是高中優質化計劃。教育部投入大量經費幫助各校發展特色、提升課程與教學品質,讓學校辦學趨於均質、「校校有特色」。如此一來,家長和學生的選擇權變多,也能吸引孩子就近入學。

延伸閱讀:

1.認識新課綱〉解答國中生家長4大疑惑

2.要改變孩子行爲之前,請先改變大人對待他們的態度,被縱容的孩子只會不斷的踩大人的底線

3.「寵孩子」和「過度保護」,其實就是「啃老族」的養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