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徒步尋訪徽杭古道

走崎嶇山路,覓徽商足跡,訪名人故居,探徽州民風,今年暑假復旦附中20多名高一學生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的帶領下,頂着烈日徒步走完25公里長的徽古道,這些平日裡“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子着實體驗了一把不同尋常的遊學經歷。

用腳步丈量歷史

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績溪伏嶺鎮東至浙江臨安馬嘯鄉,在歷史上是徽商與浙商交流貿易的重要通道,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齊名,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是從這裡走出並闖出一番大事業的。

復旦附中的師生們這次走的是當年徽商經營有成後,從杭州返家的線路,即從浙江臨安出發前往安徽績溪。這條全長25公里的古道大概只有五分之一有臺階可循,大部分是狹窄的盤山沙土小路,很多地方只容一人通過。一邊是峭壁,一邊就是懸崖,在一些山勢險峻處,學生們只得摸着滑石,貼着山壁,在小道上戰戰兢兢地挪移。沿途除了偶爾遇到幾個揹包驢友”,幾乎沒有其他遊人

“雖然頭頂似火驕陽,但我們卻走得冷汗涔涔。難以想象當年徽商肩挑背扛是怎樣走出這條山路的。”女生周小璐禁不住感嘆。她很早就聽到過“徽駱駝”一說,當時還以爲是徽州特產的一種駱駝,濛昧不清了很久,在這次遊學中才驗明其真意:徽駱駝,徽商之美稱也。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學生們回來幾乎人人都會念這首徽州民謠

指尖觸碰真實

走出徽杭古道,師生們沿路尋訪胡適、胡雪巖、胡開文胡宗憲等名人故居。學生沈焰陽之前曾讀過一些胡適的文章,這次能有機會探訪胡適故居,令他不免有些激動。但親臨其境,那裡的冷清和窄小卻讓他頗感意外,尤其是那個黑洞洞的類似於囚室書房。“室內狹小,兩個人並排走都顯擁擠,甚至連窗戶都沒有。”沈焰陽說,“沒有翠竹,沒有古琴,唯一稱得上風雅的,是門框上一些雕工略顯粗糙的蘭草。”這讓他不由得想起胡適寫過的新詩《希望》:“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好……”後被改寫成廣爲傳唱的臺灣民謠《蘭花草》。站在這小小的斗室中,沈焰陽依稀能夠感受到主人獨特的氣質和高遠的志向

相較而言,胡雪巖故居就熱鬧多了。“胡雪巖是徽商的代表人物,他最早啓用模特兒推銷商品,最早對員工發放養老金,這是被徽商廣爲推崇的爲商爲人之道。”男生方靖陽對胡雪巖的生平已是如數家珍。“這些資料雖然坐在家中也能從網上搜索到,但到實地踏訪,感受完全不同。當我們用指尖碰到歷史時,我們纔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歷史,這歷史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歷史,是有血有肉的歷史。”

這次徽州之行是黃玉峰幾經推敲後新闢的遊學線路,除了沿路名人故居集中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黃老師發現現在學生中父母經商的比例不小,家境都比較富裕,他希望歷史上徽商的勤勉、誠信等品質,能給學生們一些有益的啓示。在黃玉峰看來,對於今天的中學生,“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同樣重要。(記者 王柏玲

作者:王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