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來源:海天教育)

一、單項選擇題

1.商品本質因素是 ( )

A.使用價值 B.價值

C.交換價值 D.價格

2.生產商品的勞動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其中具體勞動的作用是 ( )

A.創造新價值 B.創造剩餘價值

C.創造必要價值 D.創造使用價值

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它是以 ( )

A.具體勞動爲尺度的 B.簡單勞動爲尺度的

C.複雜勞動爲尺度的 D.個別勞動爲尺度的

4.商品經濟是通過商品貨幣關係實行等價交換的經濟形式,它的基本規律是 ( )

A.價值規律 B.剩餘價值規律

C.競爭規律 D.貨幣流通規律

5.馬克思說:“一切商品對它們的所有者是非使用價值,對它們的非所有者是使用價值。”這句話表明 ( )

A.有使用價值的不一定有價值

B.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對購買它的消費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時獲得使用價值和價值

D.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一

6.如果部門勞動生產率下降,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創造的 ( )

A.使用價值量減少,單位產品的價值量增加

B.使用價值量減少,單位產品的價值量減少

C.價值量增加,單位產品的價值量增加

D.價值量減少,單位產品的價值量減少

7.對“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是 ( )

A.勞動和土地都是價值的源泉

B.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土地形成價值

C.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外部條件,土地是價值的真正源泉

D.勞動必須和自然物相結合才能創造出物質財富

8.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其完備的外在表現是 ( )

A.商品與商品之間的對立

B.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對立

C.商品與貨幣之間的對立

D.資本與僱傭勞動之間的對立

9.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的作用是通過 ( )

A.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實現的

B.消費者之間的競爭實現的

C.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競爭實現的

D.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實現的

10.在商品經濟中,形成價值的抽象勞動的支出必須藉助於 ( )

A.具體勞動 B.剩餘勞動

C.商品的生產形式 D.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11.商品生產者要獲得更多收益必須使生產商品的 ( )

A.個別勞動時間等於倍加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B.個別勞動時間等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C.個別勞動時間大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D.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12.正確認識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的關係,關鍵是運用 ( )

A.勞動二重性學說 B.資本有機構成學

C.剩餘價值學說 D.平均利潤學說

13.貨幣之所以能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因爲 (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價值的大小 B.它是社會勞動的產物,本身具有價值

C.它具有計量單位 D.它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

14.資本集中的方式是 ( )

A.資本積聚和資本積累 B.競爭和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C.競爭和信用 D.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15.資本主義地租是 ( )

A.平均利潤轉化來的 B.超額利潤轉化來的

C.壟斷利潤轉化來的 D.企業利潤轉化來的

16.資本是一種運動,資本循環是從 ( )

A.資本運動的形式和條件方面研究資本的運動

B.資本運動的速度方面研究資本的運動

C.資本運動的實現條件方面研究資本的運動

D.資本運動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資本的運動

17.資本循環的三種職能形式是 ( )

A.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 B.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生產資本

C.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 D.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流通資本

18.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 ( )

A.生產過剩的危機 B.生產不足的危機

C.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D.生產絕對過剩的危機

19.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呈現出週期性的原因在於 ( )

A.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B.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特點

C.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週期性 D.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週期性

20.下列實物形態的資本中,同時屬於生產資本、不變資本和固定資本的是 ( )

A.原料和燃料 B.輔助材料

C.機器設備 D.商業設施

21.產業資本劃分爲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依據是資本各個部分 ( )

A.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作用不同 B.價值週轉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質形態不同 D.在循環中的職能不同

22.加快資本週轉,可以增加年剩餘價值量和提高年剩餘價值率,根本是因爲 ( )

A.預付的資本總量增加了 B.實際發揮作用的可變資本增加了

C.流通對生產的反作用 D.剩餘價值率提高了

23.最鮮明體現資本主義國家實質的國家職能是 ( )

A.政治職能 B.經濟職能

C.社會職能 D.對外交往職能

24.資本主義法制的核心是 ( )

A.民法 B.憲法

C.刑法 D.行政法

25.美國採取權力制衡的組織形式,其中立法權屬於 ( )

A.國會 B.總統

C.最高法院 D.最高檢察院

26.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的實質是 ( )

A.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分權

B.每個公民都能通過競選參與政治活動,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

C.協調統治階級內部利益關係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當家作主

27.資本主義政黨制度的實質是 ( )

A.允許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參與國家政治生活

B.允許馬克思主義政黨獨立執政

C.不受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資本主義性質制約

D.資產階級選擇自己的國家管理者,實現其內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機制

28.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是 ( )

A.文學、藝術和宗教 B.道德、倫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學、歷史

二、多項選擇題

1.關於所有制所有權的關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所有制是所有權的基礎

B.所有權是所有制的基礎

C.所有制決定着所有權,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它是反映着經濟關係的意志關係

D.同一種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權

2.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它是 ( )

A.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 B.商品的社會屬性

C.交換價值的基礎 D.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

3.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指 ( )

A.個別勞動 B.社會勞動

C.具體勞動 D.抽象勞動

4.貨幣的本質通過它的職能體現出來,貨幣有多種職能,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 ( )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

5.以下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批判、繼承和發展

B.是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

C.是研究價值分配的理論

D.爲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奠定了理論基礎

6.簡單商品經濟中所包括的各種矛盾主要是 ( )

A.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 B.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

C.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 D.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7.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值三者之間的關係是 ( )

A.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和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B.交換價值和價值寓於使用價值之中

C.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

D.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這表明 ( )

A.缺少使用價值和價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爲商品

B.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

C.有使用價值,但不是勞動產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價值,也是勞動產品,但只是供生產者自己消費,也不是商品

9.影響市場上商品價格變化的規律有 ( )

A.商品價值的變化 B.貨幣價值的變化

C.供求關係的變化 D.平均利潤率的變化

10.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要求是 ( )

A.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B.商品交換以商品的價值量爲基礎

C.商品交換必須實行等價交換

D.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11.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區別是 ( )

A.具體勞動是勞動的具體形式,抽象勞動是一般人類勞動

B.具體勞動是體力勞動,抽象勞動是腦力勞動

C.具體勞動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抽象勞動反映社會生產關係

D.具體勞動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12.在下列幾種價值形式中,沒有本質區別的兩種形式是 ( )

A.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B.擴大的價值形式

C.一般價值形式 D.貨幣形式

13.價格受市場供求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是對價值規律作用的否定,而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這是因爲 ( )

A.商品交換都是按照價格與價值相一致的原則進行的

B.從商品交換的總體看,價格總額與價值總額是相等的

C.從商品交換的較長時間看,價格與價值是趨於一致的

D.各種商品價格的波動,是以各自的價值爲基礎的

14.在商品經濟運行中,價值、價格、供求三者之間的關係是 ( )

A.價格受供求關係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B.價格受價值影響,隨供求關係變化而變動

C.價格由價值決定,反映價值並反映供求關係

D.價格由價值決定,反映價值但不反映供求關係

15.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主要有 ( )

A.勞動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勞動在勞動總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農業勞動已成爲物質生產勞動的基本形式

D.在總的勞動消耗量中物化勞動的比重增加而活勞動的比重相對減少了

16.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表現形式有 ( )

A.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B.價格圍繞交換價值上下波動

C.價格圍繞成本價格上下波動 D.市場價格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17.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和生產這種商品的 ( )

A.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B.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

C.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D.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反比

18.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是 ( )

A.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 B.轉移了生產資料的價值

C.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 D.創造出剩餘價值

19.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 ( )

A.維持勞動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B.勞動者維持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價值

C.養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D.勞動者的教育和培訓費用

20.資本區分爲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在於 ( )

A.進一步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

B.爲計算剩餘價值率提供了科學依據

C.爲計算資本週轉速度提供了依據

D.爲平均利潤、生產價格理論奠定了基礎

21.借貸資本的特點是 ( )

A.一種資本商品 B.一種商品資本

C.一種所有權資本 D.具有特殊的運動形式C—C

22.在數量上相當於平均利潤的剝削收入有 ( )

A.產業利潤 B.商業利潤

C.借貸利息 D.銀行利潤

23.在資本主義現實中,剩餘價值是採取各種轉化形式出現的,它們有 ( )

A.成本 B.工資

C.利潤 D.利息

24.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導致 ( )

A.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B.利潤率的提高

C.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比例的降低 D.資本週轉速度的減緩

25.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共同點 ( )

A.都體現着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 B.都延長了剩餘勞動時間

C.都增加了剩餘價值量 D.都提高了剩餘價值率

26.剩餘價值規律 ( )

A.揭示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C.在資本主義社會起主導作用

D.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

27.紡織廠的資本家購買的用於生產的棉花屬於 ( )

A.不變資本 B.固定資本

C.可變資本 D.流動資本

28.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同其他勞動過程相比較體現出來的特點是 ( )

A.創造新的使用價值

B.創造新的價值

C.工人在資本家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屬於資本家

D.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

29.反映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的公式是 ( )

A.剩餘價值/可變資本 B.剩餘價值/全部預付資本

C.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D.年剩餘價值量/預付可變資本

30.馬克思關於資本有機構成學說論證了 ( )

A.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B.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

C.平均利潤率的形成 D.利潤率的下降趨勢

31.資本積累規模的大小取決於 ( )

A.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B.預付資本量的大小

C.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 D.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3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工作時間有所縮短,這表明 ( )

A.對工人剝削程度有所減輕 B.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

C.必要勞動時間大爲縮短 D.相對剩餘價值成爲主要剝削形式

33.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和超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係是 ( )

A.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出發點

B.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出發點

C.超額剩餘價值生產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出發點

D.超額剩餘價值生產是變相的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34.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客觀必然性是由 ( )

A.社會再生產的規律決定的 B.社會再生產的形式決定的

C.剩餘價值規律決定的 D.競爭規律決定的

35.下列現象掩蓋資本主義剝削實質的是 ( )

A.資本總是表現爲一定的物 B.不變資本只是剩餘價值生產的條件

C.資本主義工資是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 D.資本主義利潤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

36.資本積累、積聚和集中的相互關係是 ( )

A.資本集中是資本積累的直接結果 B.資本積聚是資本積累的實現條件

C.資本積聚有利於資本集中 D.資本迅速集中會加快資本積累

37.資本積累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使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減少,表現爲 ( )

A.原有資本有機構成不變,追加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絕對量增加,相對量減少

B.原有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出現機器排擠工人

C.原有資本和追加資本有機構成都提高,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絕對量增加,相對量減少

D.原有資本和追加資本有機構成都提高,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增加

38.資本主義工資之所以表現爲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是因爲 ( )

A.工資被看做是全部勞動的報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勞動之後,資本家才付工資

C.工資依勞動時間長短而不同

D.工資依勞動效率高低而不同

39.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價值分配表明 ( )

A.其實質是生產要素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

B.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了社會財富的創造並且是價值創造的物質條件

C.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是價值的源泉

D.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工人的勞動)共同創造價值

40.剩餘價值與利潤這兩個範疇之間的關係是 ( )

A.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B.剩餘價值是利潤的轉化形式

C.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 D.利潤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

41.資本主義積累過程總是伴隨着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直接後果是

( )

A.個別資本增大 B.對勞動力需求減少

C.生產資料優先增長 D.平均利潤率下降

42.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主要表現在 ( )

A.各個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B.社會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狹小的矛盾

C.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D.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43.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 )

A.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

B.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係

C.反映了政治上佔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要求

D.作爲上層建築,爲鞏固和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提供政治保障

44.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的兩個基本方面是 ( )

A.立法司法職能 B.對內職能

C.對外職能 D.行政職能

45.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包括 ( )

A.資產階級政黨 B.軍隊、警察

C.監獄、法庭 D.政府機構

46.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內職能主要有 ( )

A.對被統治階級進行壓迫和控制的政治職能

B.對郵政、鐵路、水路、文教、衛生保健、社會福利等事業進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職能

C.進行國際交往的職能

D.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職能

47.與奴隸制、封建制國家相比,資本主義國家 ( )

A.政治上對多數人實行民主,對少數人實行專政

B.代表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

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義平等

D.經濟上要求自由競爭、等價交換

48.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包括 ( )

A.資本主義的民主與法制 B.政治組織形式

C.選舉制度 D.政黨制度

49.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鬥爭中提出了 ( )

A.主權在民 B.天賦人權與社會契約論

C.分權制衡 D.自由、平等、博愛

50.資本主義法制的基本原則有 ( )

A.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B.主權在民

C.人民當家作主 D.分權制衡

51.資本主義政權的分權制衡是指 ( )

A.立法權 B.管理權

C.行政權 D.司法權

52.資產階級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着很大作用,包括 ( )

A.代表資產階級執掌政權,對政府施加影響、控制議會

B.制定和推行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方針、政策

C.操縱選舉

D.控制羣衆團體和輿論宣傳

53.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歷史和階級侷限性是 ( )

A.資本主義的民主是金錢操縱下的民主

B.法律名義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

C.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是資產階級選擇自己的國家管理者、實現其內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機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方針、政策

54.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前的積極作用有 ( )

A.批判封建主義和宗教神學 B.啓發民衆進行資產階級革命

C.保證資產階級的勝利 D.爲資產階級建立國家提供理論依據

55.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本質是 ( )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願望

B.集中地體現了資本主義國家文化的精華

C.爲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D.資產階級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

56.我們可以借鑑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有 ( )

A.關於人類政治生活客觀規律的探索 B.關於經濟運行一般規律的揭示

C.關於思維規律的研究 D.關於司法實踐歷史經驗的描述

三、分析題

1.下列材料是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閱讀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文時的部分談話,反映了毛澤東對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關係的認識。

材料1

“許多人避而不談商品和商業問題,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產主義似的。人民公社必須生產適宜於交換的社會主義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個人的工資。”

材料2

“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麼經濟制度相聯繫,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繫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繫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

材料3

“進入共產主義要有步驟。我們向兩方面擴大:一方面發展自給性的生產,一方面發展商品生產。現在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作爲有用的工具,爲社會主義服務。”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毛澤東論商品生產的論述有什麼意義?

(2) 你認爲社會主義階段發展商品生產會有什麼作用?

(3) 毛澤東的認識還有什麼不足?

2.以下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有關論述:

材料1

“處於流動狀態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但本身不是價值。它在凝固的狀態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爲價值。”

材料2

“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爲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材料3

“鐵會生鏽,木會腐朽。紗不用來織或編,會成爲廢棉。活勞動必須抓住這些東西,使它們由死復生,使它們從僅僅是可能的使用價值變爲現實的或起作用的使用價值。它們被勞動的火焰籠罩着,被當作勞動自己的軀體,被賦予活力以在勞動過程中執行與它們的概念和職務相適合的職能。”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是什麼?

(2) 生產要素與勞動創造價值的關係是什麼?

(3) 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說明了什麼?

3.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1

資本既然存在,也就統治着全社會,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選舉制度都不會改變事情的實質。

——參見《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頁

材料2

“資產階級平時十分喜歡分權制,特別是喜歡代議制,但資本在工廠法典中卻通過私人立法獨斷地確立了對工人的專制。”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5頁

材料3

“任何一種所謂人權都沒有超出利己主義的人,沒有超出作爲市民社會的成員的人,即作爲封閉於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時脫離社會整體的個人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頁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制、選舉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嗎?

(2) 資本主義能夠真正實行分權制嗎?

(3) 資本主義人權的實質是什麼?

4.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1

某企業爲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別工資,使勞動者收入差距擴大。

材料2

一些企業在競爭中落敗,爲了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和低收入職工的生活問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救濟措施,並積極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運用有關原理,分別說明材料1、2的合理性。

(2) 兩類做法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5.以下是我國冶金企業的改革經驗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1

1990年,邯鋼與其他鋼鐵企業一樣,面臨內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場疲軟的雙重壓力,經濟效益大面積滑坡。當時生產的28個品種有26個虧損,總廠已到了難以爲繼的狀況,然而各分廠報表中所有產品卻都顯示出盈利,個人獎金照發,感受不到市場的壓力。造成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廠內核算用的“計劃價格”嚴重背離市場,廠內核算反映不出產品實際成本和企業真實效率。邯鋼從1991年開始推行了以“模擬市場覈算、實行成本否決”爲核心的企業內部改革。用產品的市場售價減去目標利潤,按廠內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標成本等項指標真實地反映市場的需求變化。

——摘自《經濟日報》1995年1月25日

邯鋼由於緊緊抓住縮短單位產品勞動時間這一環節,使它的產品成本連年下降。按同口徑計算,1991年下降6.86%,1992年下降4.83%,1993年下降6.13%,1994年下降8.9%,1995年下降1%,利潤同樣連年增長。

——摘自《當代經濟研究》1998年第3期

材料2

邯鋼針對產品的不同情況,對原來虧損但有市場的產品做到不賠錢或微利,原來盈利的產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對成本降不下來的產品停止生產。

——摘自《經濟日報》1995年1月25日

從1991年到1997年,邯鋼共投資40多億元進行了22次大中型技改,每項均比別的企業少投入30%—50%的資金,但效益卻多產出50%以上……爲了滿足國民經濟對高品質鋼材的需要,調整產品結構,改變目前只能生產普通建築鋼材的局面,形成以板材爲主,建築用鋼材爲輔的產品結構。

——摘自《嘹望》1999年第6期

材料3

通過學習邯鋼、邢鋼(邢臺鋼鐵公司),人學精了,學得有了市場觀念了……嚴格抓管理,噸鋼成本下降,產值和銷售收入都比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總成本卻比去年下降了5.9%。

——摘自《經濟日報》1996年12月12日

濟鋼(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是在學邯鋼過程中,從冶金行業涌現出來的又一個典型。濟鋼學習邯鋼既掌握了邯鋼經驗的實質,同時又在具體方法上加以創新。其不僅依據市場情況和目標利潤倒推出成本計劃,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影響成本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上,根據經濟技術指標達到同行業前三名和本企業歷史最好水平的原則,正算成本,然後比較修正,確定出科學的成本計劃再進行層層分解、層層考覈。從1993年到1998年濟鋼在提取設備折舊率爲11.28%,比全行業平均水平幾乎高出1倍的前提下,實現利潤卻由1.48億元提高到1.8億元,增幅達21.6%。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從價值規律的要求出發,結合材料1說明“邯鋼”主要改革舉措的科學依據。

(2) 結合材料2分析邯鋼經營的成功所在。

(3) 結合材料1、材料2、材料3談談推廣邯鋼經驗的意義。

6.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吉林省遼源煤礦在日僞時期“萬人坑”裡,發現死難礦工牛世清屍骨上有一張欠債工票,上面記載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資32.34元。據資料記載,當時公認每日產煤1.88噸,每噸煤市價22.65元,每噸煤的生產費用(包括支付工資在內)14.90元。

請計算:

(1) 資本家一個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餘價值有多少?

(2) 剩餘價值率爲百分之多少?

7.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1

貨幣轉化爲資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闡明的所有關於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相矛盾的。……無論怎樣顛來倒去,結果都是一樣。如果是等價交換,不產生剩餘價值;如果是非等價交換,也不產生剩餘價值。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造價值。

——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170頁

材料2

貨幣轉化爲資本,必須根據商品交換的內在規律來加以說明,因此等價物的交換應該是起點。我們那位還只是資本家幼蟲的貨幣佔有者,必須按商品的價值購買商品,按商品的價值出賣商品,但他在過程終了時取出的價值必須大於他投人的價值。他變爲蝴蝶,必須在流通領域中,又必須不在流通領域中。

——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171頁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根據材料1說明馬克思說的資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麼?爲什麼?

(2) 根據材料2說明解決上述矛盾的條件是什麼?爲什麼?結合你所學的原理說明如何解決矛盾?

8.19世紀中期馬克思寫《資本論》時,當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的工資水平,約比德國、俄國等大陸國家的工資高出50%。從那時到現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工資水平,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試用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的有關原理,說明資本主義各國工資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9.運用馬克思關於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有關原理,分析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供過於求對社會再生產的影響以及對策。

10.美國是當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卻仍然存在着失業工人。據美國勞工部宣佈,1992年5月份950萬人失業,失業率達7.5%。試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闡明工人失業現象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伴侶。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D 3.B 4. A 5.B 6.A 7.D 8.C 9.D 10.A

11.D 12.A 13.B 14.12 15.B 16.A 17.C 18.C 19.B 20.C

21.D 22.B 23.A 24.B 25.A 26. C 27.D 28.C

二、多項選擇題

1.ACD 2.ABCD 3.CD 4.AB 5.ABD 6.ACD

7.ABCD 8.ABCD 9.ABCD 10. ABC 11.ACD 12.CD

13.BCD 14.AC 15.ABD 16.AD 17.BC 18.ABCD

19.ACD 20.ABD 21.ABCD 22.ABD 23.CD 24.AC

25.ABCD 26.ABCD 27.AD 28.CD 29.AC 30.ABD

31.ABCD 32.BCD 33.AD 34.CD 35.CD 36.ACD

37.BC 38.BCD 39.AB 40.ACD 41.BCD 42.ABC

43.ABCD 44.BC 45.BCD 46.AB 47.CD 48.ABCD

49.ABCD 50.ABD 51.ACD 52.ABCD 53. ABC 54.ABCD

55.CD 56.ABCD

三、分析題

1.(1) 毛澤東對商品生產的認識的意義有:其一,他認爲商品生產不是劃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標準,不是兩種社會制度的本質區別。商品生產既可以爲社會主義服務,也可以爲資本主義服務。其二,社會主義可以發展商品生產,彌補自給性的生產的不足。其三,希望通過商品生產,通過生產力的發展提高每個人的工資。其四,初步認識到價值規律的作用。

(2) 商品生產可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可以提高社會的物質產品的供應量。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

(3)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認識是可貴的探索,還只是初步的,但後來沒有堅持這一正確思想,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忽略了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價值規律的作用,使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經歷了挫折。

2.(1)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爲,儘管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是商品生產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價值的源泉。

(2) 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但勞動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評“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說法,贊同威廉·配第所講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的觀點。他們認爲,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是商品市場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它們和勞動結合生產出財富,即使用價值。

(3) 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揭示了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的區別:價值創造與抽象勞動相關聯,財富生產與具體勞動相關聯;前者反映的是經濟活動中的社會關係,後者反映的是經濟活動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因此,不能把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混爲一談。

3.(1) 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資本佔統治地位的國家,不管怎樣民主,都是資本主義國家,都是資本家用來控制工人階級和貧苦農民的機器。

至於普選權、立憲會議和議會,那不過是形式,不過是空頭支票,絲毫也不能改變事情的實質。(《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2) “財富”的無限權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爲它不依賴政治機構的某些缺陷,不依賴資本主義的不好的政治外殼。民主共和制度是資本主義所能採用的最好的政治外殼,所以資本一掌握(通過帕爾欽斯基、切爾諾夫、策烈鐵裡之流)這個最好的外殼,就能十分鞏固十分可靠地確立自己的權力,以致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無論人員、無論機構、無論政黨的任何更換,都不會使這個權力動搖。(《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頁)

(3) 在資產階級的各種權利中,“人絕不是類存在物,相反地,類生活本身即社會卻是個人的外部侷限,卻是他們原有的獨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對他們財產和利己主義個人的保護。”(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頁)

4.(1)①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要求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完善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產力中,勞動者是決定性的因素;爲了使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充分施展出來,企業必須將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與其勞動業績相掛鉤,以鼓勵多勞多得。

② 價值規律對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的影響。例如,在競爭中造成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造成分化,在整個社會範圍內產生公平與效率的矛盾。爲此在充分發揮價值規律作用的同時,政府必須採取措施,把價值規律的消極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對困難、破產企業的職工,實施救濟、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體表現。

(2) 企業追求效率和政府維護公平的做法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其一,我們建立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要求效率,社會主義強調公平。所以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其二,效率與公平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公平的最終實現要以效率的較大提高爲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條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於形成和諧安全的社會環境,能夠有效地調動各方面的生產積極性,促進效率的提高。

5.(1) 邯鋼在內部管理改革中,改變過去嚴重背離市場的做法,採取“模擬市場覈算、實行成本否決”的方法,遵循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要求;尊重市場,努力使本企業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 邯鋼經營的成功在於:注重適應市場需要調整產品結構;注重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3) 冶金企業的改革經驗的效果表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必須樹立市場觀念,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改進技術,節約生產資料成本,提高活勞動的生產效率,努力減少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這些都具有普遍意義。推廣邯鋼經驗,使廣大企業普遍減少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同量的社會總勞動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

6.先求工人生產1噸煤可以爲資本家帶來的剩餘價值量。

因爲,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費用和剩餘價值兩個部分構成的,即w=k+m所以,剩餘價值量的計算方法是:m=w—k每月的剩餘價值量=(22.65元—14.9元)×1.88元×30=7.75×1.88×30=437.10元

再求剩餘價值率:m’=m/v=437.10元/32.24元×100%=1351.58%

(1) 資本家一個月從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餘價值爲437.10元;(2)剩餘價值率爲1351.58%。

7.(1)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是價值增殖和價值規律的矛盾。因爲價值規律要求等價交換,等價交換不會產生價值增殖。

(2) 解決矛盾的條件是價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領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因爲在流通領域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產生剩餘價值。在等價交換的情況下,只是價值形式的交換,價值量沒有變化;不等價交換,只能改變社會財富在不同資本家之間的分配,整個資產階級佔有的財富總量不會因此而增加。離開流通領域,商品生產者只同自己的商品發生關係,這種關係只能是一定量的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形成價值,但不能在這個價值之外增加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既不能在流通領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關鍵是在流通領域中找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在生產領域不但能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餘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成爲商品是貨幣轉化爲資本從而也是剩餘價值產生的關鍵。

8.(1) 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工資原理表明,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其貨幣表現是勞動力價格。但表面現象是,工資卻取得了“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

(2)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者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勞動力商品價值決定的特點在於,它可以還原爲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延續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以及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等。勞動力價值的特點在於,它包含着歷史和道德的因素。勞動者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條件、民族特性和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發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凡是影響勞動力價值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工資水平。

(3) 各國工資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國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各國工人階級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條件等因素決定的。無產階級爲提高工資而進行的鬥爭,對整個工資水平有重要意義。一般說來,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其工資水平高於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因此,資本主義各國的工資水平,過去存在差距,現在仍然存在差距。

9.(1) 馬克思認爲,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實物上得到替換。部分產品供過於求,表明這部分產品沒有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價值上的補償和實物上的替換,從而影響社會總產品的實現。

(2) 馬克思把社會生產劃分爲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認爲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要求按比例協調發展;生產資料的供給與需求之間,消費資料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均應保持平衡。部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供過於求,影響兩大部類內部和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均衡,影響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3) 按照馬克思關於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上述原理,應堅持按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應對我國現有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使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供給與需求基本平衡,實現社會再生產按比例協調發展。

10.近幾年美國經濟一直不景氣,失業人數時多時少,但始終存在着失業現象。運用馬克思主義相對人口過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確分析這個問題。相對過剩人口是指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力商品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形成多餘的過剩人口。它表現爲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業工人。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隨着資本積累的發展,資本有機構成在不斷提高,這必然造成兩種對立的趨勢: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相對減少;社會上勞動力的供給在增多。兩種趨勢的發展,會使勞動力商品供過於求,形成相對過剩人口,相對過剩人口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