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葡萄牙人開墾澳門荒地──未酬邦國中興之46(朱偉嶽)

華人俗稱「媽祖廟」的媽閣廟,相傳,16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在媽閣廟附近登岸,居民誤指廟宇「媽閣」爲當地的名稱,葡萄牙人以其音譯成「Macau」,澳門葡文之名因而得來。(圖/中時檔案照)

當孫中山於公元1866(同治5)年出生之時,葡萄牙人早已以年交500兩白銀,在公元1573(明萬曆元)年租住澳門有283年之久了。這283多年的時光,正是歐洲以商業立國的各大小國家,跨海東來追求貿易的盛世。

澳門本屬香山縣的土地,亦屬瀕海不良於耕種惡地,古稱濠鏡澳;在公元1514(明正德9)年,葡人歐維治(Jorge Alvares),駕海船來到珠江口屯門(今香港左側),即和濠鏡澳隔海相望之地,請求貿易。天朝上國,哪需要和遠道而來的蠻夷之邦做買賣?當然碰壁。葡萄牙人眼看着這一龐大市場,怎捨得離開。故從公元1514(明正德9)年至公元1523(明嘉靖2)年約10年之間,葡萄牙人就從廣東海域,向東南浙江海域進發試探,都是請求貿易,皆被斷然拒絕。

然後又試探了20多年,亦即到公元1547~1548(明嘉靖27~28)年間,再度被浙江巡撫兼閩浙海防軍務總督朱紈趕走,葡萄牙人被拒數十年後,無奈回到廣東珠江口,在這名叫濠鏡澳的半荒地上,聲稱借地曬貨,就賴着不走,這是公元1550(明嘉靖29)年前後的事。到公元1553(明嘉靖32)年,那些借地曬貨的葡萄牙人,得到當地協助葡人買賣貨物,藉以謀生人士之助,開始在濠鏡澳長期居住。

《廣東通志》中記載說:「工商牟奸利者,始漸運磚瓦木石爲屋」。葡人的房屋既然有了,爲了生活安全,簡陋的要塞也開始修築。這樣又過了20年,到公元1573(明萬曆元)年,明朝萬曆神宗登基之際,在濠鏡澳居住的葡萄牙人,以祝賀萬曆皇帝登居爲由,主動向廣東海道申報,葡方願以500兩白銀爲租金,年租濠鏡澳這塊荒地居住。

此事上報神宗萬曆朝廷,朝廷應允,是爲葡萄牙人合法居住濠鏡澳之始,這濠鏡澳就是今日之澳門,和孫中山先生的出生地翠亨村,中間隔着個唐家灣村,相距不足20公里。濠鏡澳本爲半荒地,但沿海居民建有一媽祖閣供奉媽祖祈求平安,這或許是葡萄牙人當時所見唯一有代表性的地標,故稱該地爲Macau(媽閣),國人則改稱澳門。

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後,由於貿易興旺、聚者日衆,逐漸由一貧困漁村,蛻變爲繁榮的商業城市,在當時的明朝政府睜一眼、閉一眼式管督下,澳門成爲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東西方國際貿易往來的中轉港和貿易中心,前後有200多年之久,一直到19世紀中葉,英人於公元1841(清道光21)年據有香港以後,澳門的地位才逐漸讓位於香港。

在當年信息流通不便的情況下,受商業貿易衝擊影響最多的人,就是澳門所在地香山縣人,尤其是緊靠着澳門的唐家灣村及附近一帶的客家老鄉們,包含孫中山的孫氏家族。香山縣村落包圍澳門的有唐家灣村、北嶺村等,這些村民得地利之便和洋人來往較多,也冒出不少晚清洋務運動時期工商業界先驅人物,開啓了華夏農耕民族最早的現代化商業活動。

回顧至此,有一基本事實要向讀者們敘述,那就是人類社會的組織型態,是從最初的原始遊獵型社會,逐步上升到遊牧社會、農業社會,而後到商業社會(有人習稱爲工業社會或現代社會,本文皆通稱爲商業社會)。全世界各地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大致都屬於遊獵型社會,遊獵型社會的特色就是,他們所吃所用的東西,100%是天生的有機產品;一個地方的植物或動物被吃完了,就要換個地方,是爲遊獵。全世界都是他們的遊獵地,事實上是很辛苦地與天鬥,而且能養活的人不會太多。其中慢慢有能幹的人出來,或就是華夏曆史傳說中所謂的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之類的發明家出現,發展了動物的豢養而成家畜,植物的種植而爲基本農產品食物;其中以動物豢養爲主的是遊牧社會,以植物的種植爲主的是農業社會,這兩種型態的社會就逐步出現了。

在中國及西方的歷史中,遊牧社會和農業社會的生存衝突,史不絕書;中國的長城,大致就是遊牧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分界線。從匈奴、鮮卑、羯、氐、羌的五胡亂華,到蒙古人、滿洲人的入主中原,都是遊牧社會和農業社會由衝突而融合的鮮活歷史。

中國的農業社會,從周朝開始形塑,一直延伸發展,至宋朝時到達頂峰,一直維持到明、清甚至民國初期。其特色是,全部人民90%以上是農民,而農民之80~90%爲不識字文盲;另有10%左右的人爲官、吏、軍人、教師、商人或手工業者等,這些人之上,由一位君主統治。

創業君主大多以打破腦袋方式登基,而後以世襲傳承;何以能爭奪得勝而登基呢?基本上以得民心者勝,就是那90%農民以及10%非農民們大多數的共同擁護意向,與選票無關,卻又像無形的選舉,如此這般,已3000年以上。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