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臺灣「儲才國外」──未酬邦國中興之41(朱偉嶽)

浙江奉化溪口蔣介石故居旁,一位長相頗似蔣介石的蔣家族人在等待遊客合影。(中新社)

我們那班同學約40位,有十多位外省籍同學,相互來往自然比較多。這十多位同學,除了李淵民和我都入了海軍官校,方樹德因母親年邁不願出國外,其餘全部留學去了美國。

我家有兄弟姐妹13人,1949年時長姐偉平已婚並已有一子,但她後來除留長子林光夏一人在臺外,帶了二兒三女去了北美。3位在空軍的兄長,2位在823炮戰中因戰機意外而受傷退伍,結果3位都離臺出國。

我以下自六弟偉湘開始到排行13的尾妹偉端共7人,都在完成大學學業後赴歐洲或北美;最想不到的是我前文提到民37年(1948)12月31日,由繼母惠珍夫人作主,送給她好友張府做養女的十妹偉梅,在民45年(1956)間,由她夫婿緬甸醫科大學畢業的張劍昌陪同,來臺認祖歸宗後也去了美國,在洛杉磯開了間婦產科醫院。

出國也像是一股狂潮,成爲想當然的事。這事或和當時一位教育部長黃季陸有關,黃是孫中山一位鐵粉,黃氏認知到孫中山和當時其他所有愛國志士們不同,孫氏對各種思想有更廣泛、深入、合理的瞭解,也能提出實務上可行的辦法,這些應都和孫中山曾在國外求學及遊歷有關。於是他提出了「儲才國外」的口號,教育部長既大力主張「儲才國外」,那在臺灣培養出來的許多年輕男女,乃蜂涌而儲才國外矣。

那時美國境內外籍學生,最多的是印度籍,其次就是持中華民國護照的同學,那些自認是中國人的華裔港澳生、馬來、緬、泰及印尼生們,大多都參加中國同學會的活動,也天下一家親起來。好了,民38年(1949)星散來臺的朱家,現在又星散了。

兄長偉明再婚時,娶了個義大利番婆,這位番嫂是義大利比薩斜塔附近人氏,頗見多識廣。偉明嘗邀番戚們到我們家鄉平遠等地遊歷,煙雨江南和蒼茫雄偉的長城,那和羅馬鬥獸場大不相同的景色,是這批地道羅馬子民們留戀震撼的地方;我們家鄉客家釀造的白酒(稱𤇹酒,由米釀造蒸餾而成),是這批羅馬子民們認爲是天下第一的好酒;土雞白切、鹽焗,也順便成爲天下第一好下酒菜;沿途南往北走,都帶着𤇹酒。

番嫂數年前辭世時,偉明電3位前妻所生兒子,齊集比薩,我的女兒世霓,也代表在臺親友直奔義大利,參加家祭行禮。番嫂留有遺產,依法可由偉明繼承,偉明學着徐志摩,揮揮衣袖沒帶走一片雲釆,全由番嫂家屬繼承。這兩個古老民族的一點小火花,就看後之兒孫們,如何延續了。偉潭則娶了個日本東洋婆,還說和日本女生要多「中日親善」爲是,於是一位偉明房的侄兒,也「中日親善」起來。

東洋嫂和東洋侄媳,也常在臺灣或北美會面歡聚。一位外甥,有了拉丁婆,侄女們的夫婿,有大陸的,也有正宗盎撒老番,一個具體而微的聯合國,竟在一個流亡的家庭中出現,是天下大同的初步嗎?民38年(1949)像是夾着尾巴而逃的先父,若目睹這景象,會仰天長嘆,抑仰天大笑,就難判定了。他聽着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吶喊聲,一定會讀陸游詩以自遣: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問題是兩岸開放,今之王師,似已由百萬大中小企臺商們取而代之,對大陸的改革開放大業,或已有超過作戰獲勝的深遠影響。那困處在島內所剩不多的王師,早已北定無日,而這些王師,也似有人要將之質變爲分家的散勇了。倒是大陸卻善修蔣介石的舊宅廬墓,而臺灣倒要在他頭上倒漆。人世間的滄桑,真是變化難測呀!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