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一帶一路的雛形──未酬邦國中興之87(朱偉嶽)

圖爲遊客騎着駱駝在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遊覽。敦煌市抓緊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加大對莫高窟、玉門關、懸泉置遺址等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推進鳴沙山月牙泉、雅丹、陽關等主要景區升級。(圖文:新華社)

對漠北的掃蕩戰役成功之後,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先於公元前121年後設置酒泉郡、公元前111年設置張掖郡與敦煌郡、公元前101年設置武威郡等河西四郡,河西四郡(差不多就是今整個甘肅省)正式成爲中國版圖,這個狹長條走廊,是華夏中國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

西方人所稱之絲路,這也是主要的一條。漢匈的長期對幹,除了安民生、搶地盤外,要通道也是一個重要的目的和成就。匈奴在軍隊主力以及人畜資產受到嚴重損失的情況下,繼續向北遠遁;並在公元前119至112年的7年時間內,在大漠之南沒有王庭。以後匈奴人又南下,與羌人等組織聯盟攻擊漢朝,以及前述的五胡十六國故事。

而西漢軍隊佔領從朔方至張掖、居延和酒泉間的大片土地,設置酒泉、武威、張掖及敦煌四郡,並且把關東地區(今河南、山西、河北、山東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人民移民到這一地區,此舉不但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部地區的得到開發,更保障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絲綢之路的暢通。

不論漢朝如何強盛,總難免會有些物品需要進口,像玉石就是一種,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北處的玉門關,就是漢武帝時自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朝不斷要派張𬸣、馬超、甘英等通西域,固有貿易上的需求,但想了解一下天下的真相,也是朝野人士起碼的好奇心吧。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亞至歐洲之間的陸上貿易通道,是指從漢唐古都長安或洛陽出發,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歐洲,並連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不是我們現在所想像的一條公路,廣義的絲綢之路所指的是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各地區人民長途而艱難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路線的總稱。

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和與中古初年形成的西北絲綢之路,以及在漢、唐尤其宋代以後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會走到今天,根本原因就在這路線中的物品(含原材料或製成品)及文化交流所促成,包含戰爭方式及非戰爭方式的交流在內。現代版的絲綢之路,或許現正在亞歐大陸間及東南亞地區鋪展中的一帶一路,是一個雛形吧。

漢武帝在公元前119年在北方擺平匈奴後,在西南,平定夜郎。公元前112年,命樓船將軍楊僕,率主力樓船水師,與路博德的陸軍一起順流而下,平定南越國,先後建立7個郡,使今日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第二次歸納中國版圖,還包含海南島。

漢武帝曾告誡楊僕,不要居功自傲。公元前111年,樓船將軍楊僕再率樓船水師沿海岸北上,與河內郡太守王溫舒、遊擊將軍韓說一起平定東越國(在今福建的一個國家,都東冶,今福州市)。公元前109年,武帝再遣樓船將軍楊僕,領兵7千從齊地(山東半島)橫渡渤海,左將軍荀彘領兵5萬出遼東,水陸兩路同時進攻衛氏朝鮮。左將軍荀彘爲將軍,與樓船將軍楊僕因雙方不和,貽誤戰機,楊僕被荀彘扣押。

滅朝鮮後,武帝將朝鮮領土劃分爲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對於荀彘與楊僕之不和,漢武帝知道是二將爭功所致,評判得失後誅殺荀彘,楊僕本當誅,贖爲庶人。這位當年華夏中國海軍名將,在征討南越國,東越國及朝鮮立下不朽戰功後,竟因將帥不和留下永世遺憾,證明修養和謙虛,縱然是大將,也不能輕忽。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