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謀求兩岸包容性的共識
旺報社評
大陸官媒《人民政協報》發文指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否定國民黨兩岸路線,綠營媒體、名嘴與網紅趁機修理國民黨堅持「各表」只是自取其辱。這篇報導最後從網路撤下,但對九二共識的傷害已經造成。臺海兵兇戰危之際,兩岸需要怎樣的共識?如何達成共識?依然是擺在雙方執政者及各黨派面前最迫切的課題。
存異的智慧不可忘
九二共識的精神是求同存異,這一點大陸領導人充分承認,並見諸於陸方紀念九二共識30週年的講話文稿之中。既然如此,「各表」就是兩岸以政治智慧「存異」的方式。從這個角度看,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說「各自表述是達成共識的方法」並沒有問題,若不能在「異」中得到「同」,1992年兩岸協商不可能破冰,也不可能有2008年以來8年的和平發展繁景。
馬政府時期,國民黨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並列表述,本身就說明兩者涵義並非重疊,國民黨失去政權後,吳敦義提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前者也是後者的修飾語。事實上,大陸對國民黨的立場並不同意,但願意抱着理解的態度。即使朱立倫接任國民黨主席後,提出要在黨章、黨綱基礎上處理兩岸事務,國民黨黨章體現了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亦保留「反對共產主義」,自然代表反對「一國兩制」。國民黨兩岸核心理念未出問題,問題是有沒有能力爭取臺灣主流民意認同。
只要國民黨黨章追求統一目標沒有變,也就不存在動搖兩岸一中立場的問題,國共之間,應仍有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交流互動的空間;同理,只要《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國家統一前」的表述沒有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一國兩區定位沒有變,大陸也無需多憂慮法理臺獨的實現。
不過,大陸如何妥善處理兩岸的政治差異,並拿出臺灣人民信服的方案,仍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九二共識曾經成功了,但下一步呢?目前尚未有答案。
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高層人事變動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未來5至10年宏觀政治路線、政策方向的變化。陸方剛發表新版對臺《白皮書》,而習近平2019年五點對臺談話也被視爲長期綱領,可以預計,二十大報告對臺內容本身應該不會出現「意外」,具有一定程度的延續性。但是,不能僅從對臺部分字眼的變化,去研判中共對臺思路動向,而要結合大陸整體內外政策及情勢,從「全局」視角觀察兩岸的未來,下述兩個方向應可確認:
兩岸融合會更深化
首先,大陸以經濟發展爲中心的路線不會改變,兩岸經貿關係仍是大陸經濟活力的不可或缺部分。儘管外界對習近平整頓資本、網路議論紛紛,即便二十大後北京以「共同富裕」爲名主導財富再分配,大陸仍需要保持穩定的經濟成長以保障就業、促進消費,也需要維持相對和緩的國際關係以穩定外資、擴大開放。值得注意的訊號是,二十大前「毛左派」遭網路禁言,象徵着習近平不會迴歸毛時代。
在上述背景下,在陸臺胞、臺資企業以及與大陸關係密切的臺灣高端供應鏈產業,都是大陸官方爭取、服務的對象。
其次,大陸堅持和平統一的對臺路線不會改變,兩岸融合發展會更加深化。大陸8月軍演和新版《白皮書》宣示了底線:美臺關係官方化與法理臺獨,可能觸動武統扳機,只要回到九二共識、認同一箇中國,大陸仍有耐心和意願透過交流和協商,化解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
二十大後,大陸有望重點發展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參與其中的臺灣民衆愈多,兩岸就愈能遠離戰爭,這應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動力所在。
北京瞭解臺灣民意並不認同一國兩制,但仍願意對和平統一保持耐心,歸根究底是有意包容和尊重兩岸之間的「異」。1992年兩岸以各自表述方式求同存異,創造一段和平發展黃金期。時隔30年,能否創造新共識作爲互信的基礎,重點不在新創某個名詞,或某個概念,而在於能否在共同目標之下包容彼此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