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吳慷仁西進看兩岸的包容

旺報社評

媒體傳出曾支持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經常就政治與社會議題表態而深受影迷喜愛的本土藝人吳慷仁,將簽約大陸經紀公司「壹心娛樂」,立刻引起很大的爭議。對此,吳慷仁並未否認,只說「跟着感覺走」。

曾力挺反服貿 陸未封殺

臺灣藝人在大陸發展所在多有,還有藝人在大陸開創事業第二春,如李天柱在《後宮甄嬛傳》中飾演太監蘇培盛爆紅;張韶涵沉潛一段時間後轉往大陸發展,參加《我是歌手》比賽再創事業高峰;蕭敬騰長居大陸並積極發展演藝事業,人氣節節攀升。吳慷仁只是有意願往大陸發展,還沒有真正成行,就引發這麼大的議論,看來臺灣觀衆非常在意。

主要理由有三:第一,2014年他公開聲援反服貿學運,近年參與《斯卡羅》等本土意識臺劇的演出,一向被歸爲所謂「愛臺藝人」,第二,從電視到電影,吳慷仁大都擔任男主角,41歲的他正處事業高峰,照理說,在臺灣就已經夠他忙的了,何須跨海西進?第三,吳慷仁是金鐘獎視帝加金馬獎影帝雙料得主,被公認是臺灣演藝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此外,在臺灣一向沒有經紀人的他,如今竟與大陸知名經紀公司簽約,可見發展大陸市場的企圖心十分強勁,基於以上理由,不少臺派人士玻璃心碎了一地。一位知名的臺派公知就在臉書上表示,「我只希望,你(吳慷仁)不要爲了自己的順遂而踩臺灣;爲自己跟臺灣多留一點情份吧。」心酸之情溢於言表。

這樣的反應未免過頭。吳慷仁並沒有說要離開臺灣或放棄臺灣市場,就像周子瑜、徐若瑄和林志玲,作爲一個藝人,演出機會當然多多益善,走出臺灣可以追求多元化題材、讓視野更廣闊,如果珍惜吳慷仁是「臺灣之光」,那麼,他能在更多地方發光、發熱,大家豈不是與有榮焉!

吳慷仁曾力挺反服貿,也被陸方認爲立場偏獨,並且曾因政治立場失去大陸手機在臺灣代言的機會,但大陸並未「封殺」他。吳慷仁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有生之年》等都透過正式發行管道在大陸播出,口碑很好、流量或收視率也不錯。

政治正確影視 在臺盛行

就連讓吳慷仁奪得金馬獎影帝的《富都青年》,因題材敏感,在大陸上映曾出現障礙,但最終也還是成功發行了。可見大陸官方仍然爲吳慷仁留有空間,倒是臺派的崩潰、酸言酸語不斷,讓人看到綠營的狹隘與目光短淺,對出身臺灣的藝人、創作者反而形成了沒有必要的干擾與限制。

當然,吳慷仁正當壯年且在臺灣處於演藝事業的高峰,決定去開拓大陸市場,當然會給臺灣的演藝市場帶來衝擊與反思。吳慷仁曾說,臺灣電視圈有題材受限、預算不足導致人才出走等困境,這或許是他想要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理由,畢竟電視和電影等都需要大投資,也要有大市場支撐。臺灣影藝的資源與大陸有相當大的差距;心懷鴻鵠之志的演藝人員,想選擇一個更大的舞臺,應該不難理解。

說到題材取向,很多人不認同吳慷仁前述臺灣題材受限的論點,認爲大陸審查影視作品的限制更多!然而,近年來在民進黨政府以補助金主導流行文化走向之下,反中、反國民黨、炒作白色恐怖、歌頌日本殖民等題材大行其道,「政治正確」的影視作品才能得到政府的補助,這難道不是另一種以意識形態主導、控制創作嗎?

不可諱言,吳慷仁在臺劇中的若干角色和劇情走向,在大陸不見得可行,但他無疑是近年來華人演藝界普遍公認的演技派演員,可說是年紀不大的老戲骨。像他這樣非偶像派的演員,帶動的不是狂飆式的流行風,而是兩岸不同演藝生態與資源的串連。互相切磋、發揮所長,合作帶動「華流」打開國際市場,纔是兩岸應該做的事,小鼻子、小眼睛式的內耗,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