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兩岸合作共創富裕之道
旺報社評
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大陸2021年人均GDP已達1.25萬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若按世界銀行標準,人均GNI約1.24萬美元,已接近1.26萬美元高所得經濟體門檻,代表大陸有機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往高所得國家前行。事實上,大陸沿海省市,如江蘇省2021年人均GDP達2.12萬美元,北京2020年就達到2.39萬美元。大陸經濟不但未如20年前李登輝前總統所預言崩潰,反而飛速成長。
小心陷入資訊繭房
尤其最近幾年,無論是成功脫貧進入小康社會,還是數位經濟、電子支付上的全球領先優勢,抑或AI、5G以及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國際太空站所展示的尖端科技水平,乃至Z世代對中華傳統文化自信所掀起的「國潮風」,不僅讓西方先進國家爲之側目,也讓很多開發中國家試圖探尋「中國模式」背後的秘訣。
但由於綠營操弄「反中抗中」,蔡政府網軍大打「認知戰」,加上近兩年疫情肆虐,兩岸人員交流幾近於無,情感連結逐漸斷鏈,造成民衆習慣性對大陸資訊進行負面解讀。兩岸明明同文同種,只隔着一灣海峽,卻好似隔着太平洋,最近的距離卻形成最深的隔閡。
無獨有偶,大陸近年同樣民粹情緒高漲,很多大陸民衆對臺灣也產生對抗情緒,高唱「武統論」,拒絕接受臺灣所有正面訊息。昔日對「亞洲四小龍」的欣羨,在年輕人開始「平視世界」後,唱衰臺灣經濟發展的資訊、視頻盛行於網路。行政院主計處預估臺灣2021年經濟增速逾6%、人均所得將超3.2萬美元時,大陸民衆普遍感到意外,甚至懷疑造假。
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一書中提出「資訊繭房」和同溫層效應現象,認爲人們在網路經常接觸同質化的人羣和信息,傾向於將其當作真相和真理,不知不覺中窄化自己的眼界和理解,走向故步自封甚至極端偏執。尤其進入大數據時代後,經演算法推送的資訊,更進一步加深了同溫層效應。兩岸對彼此的認知同樣陷入「資訊繭房」,臺灣對大陸的各項進步一葉障目,大陸只注意臺灣的政治內鬥,看不到臺灣經濟的韌性、民衆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光大。
放下對抗互爲借鏡
大陸需要保持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克服產業結構調整的難題,推動「Made in China」從全球產業鏈末端進入中高端,另一方面亟需深化改革,以縮短區域化差異及社會羣體發展差距,兼顧經濟社會的發展。臺灣過去40年在全球化產業鏈中「力爭上游」,打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半導體晶片、電子零組件等產業,值得大陸以謙虛、借鑑的眼光看待。
大陸「共同富裕」政策走向引來殺富濟貧的疑慮,一些藝人、網紅主播因逃稅被追繳鉅額稅額,今年兩會期間,更有人大代表提出討論明星鉅額逃稅是否入刑的建議。不過,也是在兩會期間,也有政協委員指出,「殺富不一定就能濟貧」,反而將導致「共同貧窮」。正如大陸官方屢屢強調,大陸仍處於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行列,人均GDP和GNI接近但仍未達到高所得經濟體下限標準,從居民所得佔GDP比重、恩格爾係數、社會福利支出等各項指標來看,距離發達經濟體門檻還有差距,「十四五」期間將是大陸能否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相關政策的研定與執行非常關鍵。
臺灣人均所得是大陸兩倍多,蔣經國時代曾是「均富」的模範生,然近年來社會頂層與底層民衆的分化越來越激烈,貧富差距擴大、消費低迷,加上近來物價高漲,民衆幸福感降低,年輕人傾向不婚、不孕,新生兒數逐年遞減,對經濟發展前景不利。
人均所得1.24萬美元與3.2萬美元的差距,正是大陸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大陸已展現決心實現共同富裕,臺灣一則可以善用新政策的發展機遇創造商機,二則可以從中借鏡,尋求縮小貧富差距之道。對大陸而言,可以與臺灣卸任官員與學界交流,整理臺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政策經驗,或能有所借鏡。兩岸都需要敞開心胸,關心彼此的發展,而不是負氣關上交流大門搞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