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九二共識與21世紀兩岸新關係

旺報社評

北京紀念九二共識達成30週年,政協主席汪洋強調和統與兩岸一家人,國臺辦製作短片表述陸方的九二共識主張,臺灣方的民進黨政府不接受「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國民黨也低調保持距離。當美衆議長裴洛西來臺傳聞引起大陸強烈反對之際,回顧九二共識來龍去脈、前瞻21世紀兩岸關係的未來,對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九二共識的時代難題

兩岸對九二共識的各種討論、各類觀點多如牛毛,而觀點對立的各方也始終無法說服彼此,臺灣民意對九二共識的認知裂痕更是難以彌合。此時再談「爲何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或「爲何大陸不調整九二共識」,再或者「爲何兩岸難有新共識」,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但是,當兩岸關係、乃至中華民族再次面臨「和」與「戰」的關鍵選擇,重溫兩岸在1992年形成默契的「初心」依然重要。

30年前的兩岸關係尚未走出冷戰陰影,幾乎是零溝通、零交流、零互信,在主權、國號等政治意識形態問題上,更是莫衷一是,但雙方還是克服困難坐下來談,再輔以高層密使穿梭溝通,最終於找到交集,奠定了後來辜汪會談、兩會制度化協商的基礎。所以說,1992年兩岸在複雜艱困的政治情勢下協商並取得共識,是基於雙方對兩岸和平與發展都有期盼,這就是九二共識的初衷。

但1992年並無「九二共識」這個說法,而且李登輝政府與陸方屢次摩擦,兩岸協商一波三折,說明中共與國民黨都未完全接受對方的兩岸關係定位,國民黨不接受中共的「一中原則」,北京也公開反對「一中各表」,當時蘇起試圖以「九二共識」概括對一中進行模糊化處理,直到 2005年才獲北京認可,成爲連胡會基礎,並延續至馬政府8年。與此同時,1990年代民進黨幾乎被排除在兩岸決策以外,自然對九二共識沒有共情,但曾擔任李總統幕僚的蔡總統深知箇中秘辛,故蔡總統2016就職演說,把民進黨政府的兩岸立場與九二共識的距離拉到前所未有之近。

此乃九二共識的「時代難題」:一方面,蔡政府雖表態尊重1992年兩岸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並承諾以憲法和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這段話比本就朦朧的九二共識更加朦朧,陸方難以接受。另一方面,民進黨未參與九二共識的誕生與發展,長期反對、杯葛,故「九二共識只是國共兩黨共識」深入臺灣年輕人內心。一旦九二共識淪爲教條主義的「通關密語」或藍綠鬥爭的政治標籤,促進兩岸和平與發展的初衷隨之褪色。

兩岸都需有和平願景

如何延續當年兩岸求同存異的精神,創造21世紀兩岸新關係?首先,兩岸之間需要建立和平與溝通的新共識。先有和平纔會有發展、也才談得上融合。尤其全球籠罩在新冷戰陰雲中,俄烏戰爭、能源危機、糧食危機都令世界和平的不確定性再次升高,臺海被國際輿論視爲「地球最危險的地方」,兩岸溝通已經中斷6年,誤解和誤判的加深,正是和平的最大敵人。

無論個體或團體,溝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基礎,否則淪爲雞同鴨講,就像俄烏、俄美之間並不缺溝通管道,但最終還是釀成戰爭慘劇。對兩岸而言,包括民進黨在內,都應該思考九二共識的初衷,與基於兩岸關係歷史事實(包括馬政府時代兩岸簽署的各項協議及其政治基礎:九二共識)的新關係。

21世紀兩岸新關係的核心應有以下兩項重點:第一,兩岸是共同體,既包括兩岸憲法都規定自己是中國的政治共同體;也包括經濟、文化、心理層面的共同體,以及近30年來兩岸經貿交流所形成的經濟共同體。

第二,兩岸需相向而行。1992年的兩會協商中提到「共謀統一」,但畢竟時過境遷,臺灣民衆對統一的擔憂,仍然需要透過持續交流化解。因此,兩岸應以和平基礎上的交流與融合作爲共同目標、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