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內外交迫,新政府要有啃硬骨頭的決心

賴清德當選總統,新政府當務之急莫過於緩和兩岸關係、恢復兩岸協商。圖/郭吉銓

備受矚目的臺灣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結果不出所料,由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以4成得票率當選總統,得票數距離過半差距很大,勢必成爲少數總統。立法院選舉結果,三黨也都不過半,少數統治加上執政黨在立院沒有過半優勢,將使得立法院的關鍵性少數,也就是第三大黨民衆黨,成爲兩大政黨不得不拉攏的對象。然而不論未來朝野政黨如何互動,新政府面對的將是內外交迫的處境,必須盱衡時勢推動變革,才能將臺灣帶向長治久安的道路。

民進黨未來失去多數席次的優勢之後,在合縱連橫上難悉如所願,則政黨之間的鬥爭必定加劇,從而爲政治穩定添加變數。執政黨如果能與民衆黨結成同盟,組成聯合政府,在行政權上結爲一體,在立法權上通力合作,則可政策共議,又有國會過半優勢,則有利於決策品質與政府權力順暢運作。如果政黨在行政權上無法以聯合內閣的形式運作,只在立法權上結盟,將無法完全整合,也無法確保國會安定多數可以長期維繫。如果在野兩大黨結盟,在立法院成爲多數,則行政與立法的對立將更尖銳,勢必導致政務難以順暢推動。

面對府會新的權力分配態勢,新政府再也不能獨攬大權,必須放低身段,與在野黨協商妥協,否則凡百政務窒礙難行。面對新的政治生態,新政府首先要設法化少數爲多數,組成聯合內閣,跨黨共同執政,至少要在立法院組成安定多數,施政纔能有足夠的支撐力。唯有朝野政黨合作,才能在立法院取得優勢席次,也纔有可能化黨爭爲政黨之間的協和關係。

在衆多政務之中,新政府的當務之急莫過於緩和兩岸關係,如能涵納在野黨意見,拋棄一黨堅持的意識形態,纔有可能化干戈爲玉帛,避免釀生重大沖突。在內政上,則要有長遠規劃,尋求各項棘手問題的根本解決,也就是化短程敷衍爲長遠規劃,不只是用救濟手段拖延長期性問題;在經濟發展上,也須有長遠眼光與長程規劃,才能化衰退爲繁榮,再創臺灣經濟奇蹟。

新政府處理兩岸關係,首要在於恢復兩岸協商,欲達於此,必須先承認兩岸「同屬一中」,而不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主權國家,承認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是最便捷的途徑。有學者認爲,選後的臺灣必然面對中共加大反獨力道,甚至加大以「民主協商」促統的「雙重加大策略」。面對選後兩岸關係的新挑戰,新總統必須能夠整合主要政黨之間的歧見,團結各方。立法院是最重要的協商平臺,新政府必須尊重在野黨,願意折衷妥協,這樣才能做好朝野溝通,也纔可能在中共、在野勢力、多元社會輿論的三方壓力下,順利改善兩岸關係。

在內政事務上,除弊與興利必須雙軌並行,同時推進。除弊應以檢肅貪腐爲第一要務,興利的重點在於促進經濟發展、解決勞健保破產問題以及援助青年衝破困境。這些都是陳年舊疾,應然的對策也都構思齊備,但愈是徹底的解決方案,所造成的衝擊愈大,引起的反對與抗爭愈大,從而將影響政黨選票,所以各政黨都不敢對症醫治,不是鍾愛「無痛」方案就是推拖怠慢。其中有些問題已經到了爆裂邊緣,非大刀闊斧徹底解決不可,如能源問題與勞健保破產問題。新政府必須拿出化短程利益考量爲長遠治本的氣魄與方案,纔可能即時阻卻問題惡化,在問題惡化到無可救藥之前採取妥適的調整措施。

在興利方面,最爲緊要的是正視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的困境。臺灣經濟成長率、出口與順差萎縮、工業產能衰退以及產業偏倚半導體的失衡等重大缺憾,政府近年來採取的對策都收效有限,問題都出在眼光不夠遠大、規劃不夠縝密、推動力量不夠強大。全球經濟現已進入第四次產業革命,發展經濟非有深邃的展望前景眼光與規劃將不足以建功。新政府應該建立強有力的財經團隊,做好引導產業轉型的前瞻性規劃。

臺灣近幾年經濟停滯不前,低薪問題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競爭激烈的人才爭奪戰,攬才留才顯得捉襟見肘,愈益喪失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貧富差距擴大,財富分配不均、社會福利不足與保險面臨破產等問題,也需要具有宏觀的視野、縝密的規劃與強大的執行力。新政府必須勇於面對國內外日趨嚴峻的局面,設法處理各方面棘手難解的問題,絕不能柿子挑軟的吃,一定要有啃硬骨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