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外商的警訊 政府逆向大內宣
中國時報社論
臺灣美國商會公佈了《2023商業景氣調查》;總的來說,這份調查對蔡政府的評價呈現了全面性倒退,是值得深自警惕的訊號。可是蔡政府卻能夠逆向操作,將它扭曲成對政府治理的大大肯定,簡直是匪夷所思。
掩蓋投資環境倒退事實
美國商會發現,其會員對臺灣經濟今年和未來3年的信心雖然還算不錯,分別是71%和79%,但已從去年分別下滑了16%和4%。此外,對政府「管制環境」的評價,正面項目的肯定程度都在減少,例如「草擬的管制提供大衆足夠的通告和評論期間」顯著下降了14%;而負面項目的認同程度都在提升,例如「新管制不符合經濟需要,以及對產業和商業動態的充分了解」顯著提高了12%。
最值得注意的是,過半會員(55%)認爲「兩岸關係」是未來3年最該被政府列爲優先處理的項目,其次纔是「人才的發展和留用」(44%)、能源的充足性(40%),以及「國家安全」(40%);「確保和美國的雙邊貿易協定」也獲得30%的會員認同。但顯然過半的會員都在擔心「兩岸關係」將爲這些美國企業帶來負面衝擊,希望政府能好好處理。最具警惕性的,是「阻礙公司進一步擴張或投資的因素」,最多會員迴應的是「政治不穩定」,比例高達66%,其次纔是「官僚」(55%)、「市場停滯」(43%)、「找尋技術勞工」(42%)、「保護主義」(33%)。而高達93%的會員認爲,兩岸關係的惡化將影響它們今年的營業狀況,顯著高於供應鏈問題、能源供給等其他因素。
但是,對這份充滿警訊的調查,蔡政府的反應卻完全不是這回事。國家發展委員會宣佈說:美國商會71%會員對臺灣今年經濟充滿信心、79%對未來3年持樂觀態度、88%將在今年擴大或維持相關投資(其實,要增加投資的只有43%,少於維持現狀的);至於美商對未來兩岸關係惡化的憂慮顯著提高,以及認爲將對其當前營運產生負面衝擊的警訊,則完全不提。國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規畫機構,對這份臺灣投資環境已在「倒退發展」的調查,反應居然是完全相反,覺得「情勢一片大好」,真讓人難以置信。
「民無信不立」,如果,政府部門不能忠實反映事實,再就不足部分設法調整補強,而只是一味地選擇性釋出或捏造「好的」訊息,刻意隱藏自認爲「不利」的訊息,以「報喜不報憂」來迷惑欺騙人民,淪爲整個政府「化妝師」的話,當西洋鏡被拆穿之後,當然就無法再被民衆信任。
誤導企業決策造成損失
這樣的事實,在蔡政府任內特別明顯,隨手再舉一例:經濟部統計2022年僑外投資覈准金額達133億美元,投資金額創15年新高,且爲歷年第3高。這件事也被國發會一併公佈在美國商會的「正面」新聞中,成爲臺灣投資環境大好的證明。但經濟部對於133億美元外來投資的內容完全不提,意圖以表象數據來糊弄民衆,和國發會報喜不報憂如出一轍,同樣劣質,也已淪爲難以信賴的「化妝師」。
其實,進一步觀察去年僑外投資大幅增加,主要是來自金融保險業的55.4億美元,比前一年大幅提高了32.5億美元,而這主要是新加坡發展銀行併購了花旗銀行信用卡部門的935.93億元新臺幣,以及風電等能源投資增加了17億美元所致;而這些投資通常是一次性的,不會年年發生。刻意將它們用一個總體數據包裝成投資環境大好,所以外資大幅提高,就是在操弄數據欺騙民衆,對國民發動認知戰和催眠戰,極可能誤導企業的認知和決策,而遭到損失。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早在去年8月就做出分析,說臺海局勢緊張之際,美國在臺企業正採取措施,將生產設備在內的基礎設施移往更安全的地方,避免受地緣政治風險帶來的傷害。請問,民衆會相信國發會和經濟部,還是美國商會和美國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