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還剩誰擋得住這頭巨獸?

中國時報社論

罷韓案以93萬餘票高標過關,受創最重的不是韓國瑜,而是國民黨,證明國民黨從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開始衰落的趨勢至今未停,2018地方選舉大勝只是迴光返照。在國民黨泡沫化的同時,民進黨綠營政治能量隨之壯大,放眼臺灣似已無有效制衡力量

韓國瑜以非典型國民黨姿態崛起,跨越藍綠藩籬,喚醒所有生活日益艱困及對民進黨濫權反感的民衆,讓「討厭民進黨」成爲2018選戰主軸,給了蔡政府一記當頭棒喝,更象徵了不分藍綠全體庶民勝利霎時之間,傳統政治版圖似已顛覆,臺灣政治走向不同的新格局。但韓國瑜的勝利,卻成爲失敗的開始,總統大選他回到國民黨同溫層,因而失去中間和淺綠的支持羣。經過總統大選和罷免兩次投票,庶民仍在,「韓流」卻已退潮,臺灣社會重新回到藍綠對峙、朝大野小的威權體制狀態,只是換成綠大藍小。

翻轉一黨獨大靠柯P?

另一位曾經打破藍綠結構的是柯文哲,如今政治能量雖不如過往,但在後韓國瑜時代,可能是唯一有潛力翻轉民進黨獨大格局的關鍵人物。事實上,柯、韓兩人都有獨特的政治魅力,也都是非典型政治人物,不被意識形態綁架,能爭取淺綠、淺藍及中間選民的支持,可惜兩人未能聯手參選2020大選,韓國瑜又回到老國民黨立場,讓民進黨更加坐大。兩人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曾經是民進黨最難應付的對手,韓遭刺殺出局後,柯以後的日子恐也不好過,難怪柯在罷韓前夕,表態罷免制度不公平,希望爲反罷韓增加合理性

柯文哲雪中送炭,或許有脣亡齒寒的考慮,憂心自己成爲綠營下一個打擊對象。民進黨是一個攻擊型政黨,在野自然要攻擊執政黨,在朝更要攻擊反對黨,追殺在野黨的政治明星。民進黨不以完全執政爲滿足,還要打造一個讓在野力量「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執政環境,才能長久掌權。而綠營最大的恐懼就是類似韓國瑜、柯文哲這類非典型政治人物,能掌握社會底層的痛苦與需求,抓住機會就趁勢而起。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5月底最新國政民調,泛綠(民進黨、時代力量、基進黨等)基本盤高達43.9%,泛藍則空前萎縮,只剩下17.9%。國民黨這麼不得民心,不僅無力制衡民進黨,下次選舉政黨香火能否延續,恐怕都大有問題民衆黨也只有5%左右的支持度,30.9%的中間選民仍然是未來選舉的關鍵力量。

宋楚瑜親民黨殷鑑

國民黨內路線衝突問題至今未能解決,羞辱性的罷韓結果與許昆源意外事件可能讓國民黨內激進派擡頭,黨內紛歧會更嚴重。健全的政黨政治必須有強大的反對黨,民衆黨可能成爲維繫臺灣制衡力量最值得期待的政黨了。

但民衆黨和柯文哲值得期待嗎?也許可以從歷史找答案,宋楚瑜於2000年手創親民黨,次年立法委員選舉就拿下46席,一舉成爲立法院第三大黨。2016年總統選舉,宋楚瑜得到157萬6861票,並未當選,但得到80萬張政黨票,親民黨4席立委在立法院成爲關鍵少數,但今年總統和立委選舉,親民黨已不再舉足輕重。宋楚瑜與親民黨的失敗,敗在沒有理念、價值觀,心中沒有人民,只有權謀與政治利益算計。

民進黨已達到權力高峰,濫權也達到高峰,卻透過強勢大內宣,讓社會幾乎只有一種聲音,這是最嚴重的民主危機。展望未來臺灣的外部環境會更危險,經濟會更困難,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權力遊戲,而是有效的制衡與反對,這是柯文哲與民衆黨無可迴避的責任。如果只想在藍綠意識形態和兩岸間周旋找政治利益,不肯成爲制衡民進黨的最後一堵牆,拒絕扮演臺海和平平衡者角色,不要忘記宋楚瑜和親民黨殷鑑不遠。

面對民進黨這頭不受束縛、肆意橫行、傷害臺灣未來、帶着臺灣走向泥淖困境巨獸,所有在野力量,尤其是柯文哲應抓緊束繩,避免臺灣衝向深淵

在野菁英也必須找出能改變臺灣政治既有結構的動能,制衡民進黨還只是一時,關鍵還是在於改變現有的藍綠體制,找到兩岸和平相處的方法,臺灣的問題才能治標、治本。否則,只是讓臺灣陷入一輪又一輪的舊循環,只會讓臺灣原地打轉,虛耗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