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旅遊的精彩幸福這個時代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不少人在返鄉祭掃的同時就近郊遊踏青,家長們帶着孩子到紅色旅遊景區緬懷英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更有一些上班族拼上幾天年假實現了一次早就開始計劃的遠行,全國各地迎來今年第一個旅遊小高峰。數據顯示,全國國內旅遊出遊1.02億人次,恢復至疫前同期的94.5%。
儘管假期前局部地區出現了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但並沒有對人們的出遊安排造成太大影響,這一方面說明大家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應對措施已經有了較強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說明旅遊需求十分旺盛,旅遊已經成爲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因旅遊而精彩,旅遊讓生活更美好——旅遊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隨着私家車保有量的大幅提升、高鐵路網和空中航線的逐漸密集,說走就走的旅行已不再是奢望。不管是在公衆假期,還是休年假,旅遊都理所當然地成爲愉悅身心的首選。大衆旅遊時代,遊客已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景區觀光,行走於特色街區、徜徉在衚衕小巷,甚至逛逛當地的菜市場,都成爲受人歡迎的旅遊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旅遊已經是一種學習方式。於名勝古蹟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於名山大川中學習地質生物等自然科學、于田園農莊中體驗耕種之辛勞、於流水線旁親見工業文明的最新成果……無論成年人還是青少年,都能在旅遊中長見識、學知識。特別是近年來,研學旅行逐步被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成爲越來越多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在豐富多彩的研學課程中,孩子們不僅親近了自然、提高了動手能力,更增加了彼此間的友情。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遊已經是一種成長方式。旅途中,絕美的湖光山色可以滌盪人們的心靈,豐厚的文化遺產可以激發人們的想象;旅途中,偶遇的一些人和事會給人以心靈的啓發,克服的一些困難會給人以意志的磨礪。放下繁忙的工作,跳脫出繁雜的日常,一次旅遊或許能讓我們驅散縈繞在心中的煩悶、悟透平日想不通的道理。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和成長中,旅遊與國人的關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當前,我國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已經開啓,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對美好旅遊的嚮往自然也更加突出。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根本發展目的的旅遊業,要更好發揮綜合性產業優勢,在鞏固提升經濟功能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帶動作用,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突出幸福導向,適應旅遊消費常態化、需求多樣化等特點,優化產品供給,提升公共服務,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人民羣衆在旅遊中放鬆身心、體驗美好、擁抱幸福。要錨定文化強國建設目標,更加突出社會文明導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力精神文明建設,讓廣大人民羣衆在寓教於遊中學習文化、開闊眼界、豐富閱歷。要聚焦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整體進步,大力推動“旅遊+”“+旅遊”,形成人人蔘與旅遊、共享旅遊發展成果的局面,讓廣大人民羣衆在旅遊中陶冶身心、完善自我、成長進步。
40多前的《馬尼拉世界旅遊宣言》說,旅遊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之一,旅遊應是人人享有的權利。40年後的當下,當我們展望“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美好願景之時,每個人都相信,在大衆旅遊時代的“深處”,生活將在新的學習和成長中變得更加精彩;旅遊的精彩,幸福着我們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