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大會9點改8點,印好的請柬咋辦?揭秘“貼8”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慶祝大會9點改8點,印好的請柬咋辦?揭秘“貼8”背後的故事

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結束後,很多參會人員朋友圈曬出大會請柬,細心的人發現,請柬上大會時間“上午8時”的“8”不是印刷上去的,而是一個突起的貼紙貼上去的。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是6月26號前後才收到通知,大會開始時間由9點提前到8點,這時印製完成已經送到我們手裡的請柬,大概有1.7萬份左右。”負責請柬發放的慶祝大會廣場參會人員服務指揮部人員座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時重新印刷時間太緊張,而且影響請柬發放。印刷出的請柬作廢,也會造成巨大浪費。印製單位加印了一批帶不乾膠的貼紙數字“8”,送到了票證發放現場,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120名大學生志願者和人員座次部20名工作人員,連同印製單位工作人員一起,加班加點,連夜把“8”貼到了請柬上已經印製好的“9”上。

6月27日下午記者採訪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票證發放志願者時,問他們票證發放哪個環節最累,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貼8!”

“先把一個個8從帶不乾膠的紙上撕下來,在桌角上貼成排,再拿鑷子,一個個粘到請柬上。你知道嗎,這個字太小了!盯得眼珠子都要掉下來了,脖子彎得都擡不起來了!”志願者、大四學生唐海棟說。每個“8”只有一個3號字大小,要不偏不倚地粘到“9”字上面,還不能遮擋了兩邊的字,這繡花的活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今夜拿到請柬,看到貼’8’,感受到幕後爲慶祝建黨百年默默奉獻者辛勤勞動。”

“充分彰顯黨中央厲行節約!”

知道“貼8”背後的故事,網友紛紛點贊。

建黨百年大會請柬長啥樣?新京報記者揭秘“大禮包”(來源:~)

延伸閱讀

揭秘:參加慶祝大會的6.1萬人如何抵達、撤離天安門?

很多人好奇,參加這次慶祝大會的6.1萬人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安全、順利、準時地從家到達天安門,再從天安門回到家的。這就離不開廣場參會人員服務指揮部下屬的集結疏散部(下稱集散部)。

集散部部長谷民用了個形象的比喻,如果這次活動像一個風鈴,下面是各條轉動的部分,集散部就是那個小鎖釦。“我們要把要求傳達下去,鏈條順利運轉起來,才能發出和諧悅耳的聲音。”

與前年天安門廣場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活動相比,今年的觀禮人員數量幾乎翻了一番,難度也大大增加。70週年慶祝時谷民也是集散部部長,她告訴記者:人多環節就多,上的力量就多。比如遠端集結點中啓用的地鐵集結點去年是4個,今年增加到12個。

集散部運作的秘密,就在兩個“長”身上。一百七十多位臺長、56位店長,帶動各單位各級領隊聯絡員、車長等工作人員,幾百上千人服務着幾萬人。“一長四員”“一長八員”“兩長一員”戰鬥小組,讓集散部以最小的單元組織出最龐大的體系。

臺長是天安門廣場活動現場座席臺的負責人,慶祝大會現場每個座席臺設一名臺長。“一長四員”戰鬥小組由臺長協同安保聯絡員、醫療防疫觀察員、志願者、歸口單位聯絡員,共同做好參會人員落座疏散、秩序維護、引導互動、應急處置等工作。點長是遠端集結點的負責人,比如最大的遠端集結點通苑地鐵站有四千多人,點長負責把大家送到天安門,活動結束後再接回天通苑北。“一長八員”戰鬥小組由遠端集結點的點長與報告員、區聯絡員、屬地聯絡員、安保聯絡員、交通聯絡員、醫療觀察員、志願者聯絡員和消防聯絡員構成,主要通過會商機制解決本集結點參會人員集結疏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早在今年三月,集結疏散部成立後便開始了對路線的實地踏勘。“80後”小夥兒嶽建彬是集散部副部長,國慶70週年慶祝活動時他就和部長谷民一起負責集結疏散的工作。“一定要實地走一遍,讓方案變成執行的方案,因爲我們不僅要做方案,還要做行之有效的方案,要通過實踐去檢驗,不能憑空想象,不能是紙上談兵。”嶽建彬說。

在某一路人員的行進路線中,哪些地方是堵點,哪些地方容易發生風險,哪些地方是容易耽誤時間的,都會逐一梳理出來,想好解決辦法。比如前門地鐵站二號線是老式地鐵,出站口很小,工作人員就要弄清楚到底一個小時能出多少人,每一列到前門站的專列都精確到幾分鐘,幾點幾分到達,幾分鐘能走到地面,這樣就能確保所有的流線嚴絲合縫,不會有不科學的情況出現。

需要協調的事項千頭萬緒,可能的突發狀況百種可能,如何確定哪些地方適合集結,找到相關的服務保障力量,哪些地方需要放上隔離欄,測溫設備到底設在哪,安檢一分鐘能通過多少人,有特殊人羣需要攙扶怎麼辦,這麼多人坐車,車從哪來?這需要交通、安保、醫療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部門的配合。

人員要按照設計的時間準時出發、準時到達,批次出發、批次到達,現場纔不會混亂。大家最擔心的問題也是時間問題。同一個集結點可能出發兩到三批人,一個單位簽到晚了,大家就都延誤了。如果某一隊人員不能按規定出發,路上就會遇到別的隊伍,就“撞車”了。

“這次大會有個特點,要求更細緻更精準,多少人,多少分鐘,到哪兒,怎麼到,我們的方案都精準到秒。”谷民告訴記者。谷民給我們看他們製作的表格:一路人馬,幾點幾分從遠端集結點出發,什麼交通工具,需要幾輛車,什麼時間簽到,什麼時間出發,走什麼流線,行車距離是多少,行車時間多少,在哪落客,落客之後到達觀禮臺步行的距離是多少,時長多少,從哪進場,二次安檢,何時落座,落在哪個區域,退場的時候從哪退場……全都清清楚楚。“每一個細小的點位我們全部都安排到,這樣參會人員在這個過程中,從一開始集結到最後結束就都有人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谷民說。

活動之後的疏散也不簡單,因廣場不能長時間人羣聚集,活動結束後要以最短的時間解除封控、對外開放,這就要求集散部在最短的時間內,甚至在一個小時內讓6.1萬人有序撤離廣場,而且在附近的前門、王府井等路口也不能造成擁堵,快速返回各自的遠端集結點。不走錯、不走亂、不發生安全事故,就成了一項艱鉅但必須完成的任務。

另一個難點便是特殊人羣的保障。由於今年的參會人員有的人年紀偏大,有的院士九十多歲,怎麼保障他們順利到達會場?集中到飯店集結,工作人員一比一配比,就近落客。廣場很大,讓一些年紀大的身體不太好的人員走上十分鐘,都很難。儘量設計他們晚到,晚落座。原先準備二十個輪椅,後增加到一百個。

大型活動臨時出現突發事件很多,這就要求承擔集結疏散工作的工作人員要沉穩、有經驗、抗壓能力強。“首先要冷靜,遇到突發狀況先想,這方面有沒有預案?有預案就按照預案處置,沒預案,趕緊報告,同時再尋求最好的解決辦法。”谷民告訴記者,處理突發狀況的原則是,能夠協調現場解決的,不去請求指揮部的增援,同時把處理情況報告給指揮部。

“我總感覺就什麼事兒都有辦法解決,只要你努力去做,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收穫,組織這麼一場大活動,我們肯定全力以赴。”活動的成功離不開優秀的團隊,此次集結疏散部由來自市直部門的幾十個單位的精兵強將組成,工作的嚴謹,對細節的要求,各方力量的無縫銜接,讓參與者擰成一股繩,朝着目標努力,“戰鬥力強了,才能實現目標”。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夢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