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閱讀的分量並不輕(金臺隨筆)
如今的“輕”閱讀,其實分量並不輕,能爲人生“增重”,能爲心靈賦彩,也能爲衡量成功的標尺添加更多刻度
數字時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覺間,人們開始覺得,讀書變“輕”了。
的確“輕”了不少。
厚重典籍濃縮於方寸之間,指尖滑動取代了書頁翻動。行囊裡不必隨身攜帶圖書,書房中也不至於因爲汗牛充棟而變得擁擠逼仄。閱讀的載體變輕薄了。
書桌檯燈讓位給指尖掌上,移動閱讀、零碎閱讀成爲日常。拿出閱讀器,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品讀好文、遇見書香。閱讀的場景變輕鬆了。
電紙書、有聲書、立體書,在技術與設計的改變下,冊頁打通視覺、聽覺的區隔,以更靈活多樣的形態融入生活,感受讀書之變、體驗讀書之美。閱讀的方式變輕巧了。
不同時代,都會產生每個時代獨有的閱讀體驗與記憶。從紙上到“指上”,閱讀一直在變“輕”,選擇也更加個性、更加多元,這是社會與科技的進步。變“輕”,是潮流,不可逆,當然也無需逆。
有人說,“輕”閱讀固然有輕量、便捷的優勢,也有輕淺、碎片之弊。言下之意,閱讀還是應該“重”一點,在有限的時間裡多讀經典,以“重”閱讀、深閱讀來抵抗片段化閱讀、碎片化思考。
其實不然。“輕”閱讀,指的是追求開卷之輕便,體驗之輕靈。形式的“輕”與內容的“重”,二者並無矛盾,不必人爲對立。輕便的閱讀渠道,更有助於讀者觸及有分量的優質內容。
人們常說,閱讀能滋潤精神世界,涵養品格氣質,掙脫慾望束縛,使人生變得輕盈。這是閱讀的魅力。讀書,不是爲了應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己成爲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如今的“輕”閱讀,其實分量並不輕,能爲人生“增重”,能爲心靈賦彩,也能爲衡量成功的標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許,這就是閱讀的“輕重”辯證法。
曾經翰墨書香,如今手不釋“機”。現代社會的高度數字化,給閱讀生態帶來空前巨大的影響。大量的碎片、低質、冗餘、庸俗信息,伴隨數字時代奔流而至,“輕”閱讀因此遭受不少批評。的確,真正的閱讀應該自帶過濾與反省機制,靜心篩選並留下足夠優質厚重的思想沉澱,回饋心靈。所以,讀書還是讀屏,關鍵不在於形式,而是內容。
先賢言,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不讀書,或許就不懂得“柳條折盡花飛盡”的別緒離愁,不懂“今人不見古時月”的歲月滄桑,也不懂“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沖淡豁達。一個人的成長底色,由所讀之書來鋪陳。而讀書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心靈家園的廣袤或貧瘠。所以,只要能打開更廣闊的人生視野,遇見更詩意的精神世界,並最終“認識你自己”,不管“輕”還是“重”,不管是讀“著於竹帛”之書還是電子觸屏之書,什麼方式都好,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2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