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人際交往難題 你家孩子也遇到了嗎?
上了初二的女兒,面對班級裡的“小團體”邀請,如何選擇才能繼續保持自己的好人緣?揚子晚報心理週刊親子羣裡,一位家長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熱熱鬧鬧討論親子話題的羣突然沉靜下來,顯然,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處理不好對孩子以後在校的學習生活都有影響。心理老師張雯也很慎重,先是在羣裡指導了一下如何應對,隨後又寫來一篇長文,文章中,張老師並沒有全盤否定“小團體”的意義,但是當孩子遇到“小團體”危機時,父母和孩子的處理方式,確實有講究。
提問:孩子上初二了,昨天放學回來就不高興,問她說班上女同學有小團體了,她在班上人緣還不錯,跟每個同學相處得都還可以,在昨晚放學的時候,有幾個女孩兒找她問到底跟誰在一起玩。孩子很困惑,不知道怎麼處理,也怕得罪人。 這種情況家長怎麼樣去指導比較好?
心理老師張雯先是在羣裡回覆了這位家長:“你好,關於這個看似是‘送命’的題,孩子需要在回答的時候增加智慧度和靈活性,即可輕鬆化解。其實,女兒之所以被問這個問題,是因爲問問題的孩子想跟你們家女兒做朋友,希望能得到你女兒正向的迴應。所以孩子完全可以輕鬆友好的回答:‘我跟你們在一起啊’‘我跟我們小組成員在一起啊’,這樣既不會掃了問話孩子的興,又可以重新定義團體和友誼。其實所有孩子都渴望在團體中獲得歸屬感,在團體中應該是安全自在的,而不是膽怯討好或畏懼爲難的。”
事後,張老師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又給記者發來了一篇長文,張老師表示,人際關係問題是困擾很多孩子的一個重要的成長性心理課題,很多父母亦爲此感到非常的焦慮和心疼。因爲如何交朋友、交什麼樣的朋友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就算再着急再難過似乎也使不上太大的勁,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孩子爲了人際關係問題而焦慮、煩惱、難過。其實,不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在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上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人際交往是人在一生中始終難以逃避的重要課題,需要我們鼓起勇氣,直面問題和挑戰。
但同時,張老師也並沒有否定“小團體”的意義:初中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正在爲了長大、成熟積蓄能量、做好準備。伴隨着生理上的快速發育,他們在認知、情緒、行爲上常常會感到不安和焦躁,爲此他們迫切需要一個能傾訴心事、交流思想並能保守秘密的地方,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片獨立的、不受打擾的心靈花園。在這個心靈花園中,父母往往不會被邀請進入,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喜歡的、信任的同學和朋友。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眼中看到的孩子間的“小團體”,其實是孩子內在對於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渴望和需求。
當孩子遇到“小團體”危機時,父母和孩子需要如何應對呢?張老師有以下建議:
通過與身邊各種人、事、物的鏈接、接觸與磨合,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不斷增加,併爲成年後進入社會做好準備。這是孩子在成長中必須要親自面對和學習的一種基本能力。每一個團體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孩子世界更是如此。所以,父母即便再焦慮,也不要輕易介入孩子之間的關係和矛盾,不要簡單的用成人的思維和眼光看待孩子遇到的問題。很多時候,孩子把他遇到的困難告訴父母,並不是想從父母那裡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一種情緒情感的釋放和宣泄。他們更希望父母能耐心傾聽,關心他們的情緒和感受,並給與他們想要的理解和支持。當他們通過跟父母吐槽,壓抑的負面情緒被清空之後,他們就會重新獲得應對問題的力量和智慧。
二、放輕鬆,重新定義團體和友誼
很多時候,小團體間的所謂問題和矛盾,是源於成員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不足,那種可能被排斥的恐懼會讓成員間彼此手牽手的渴望更加濃烈。所以他們會用各種方式向彼此、也讓彼此證明自己是“屬於”這個團體的,是“屬於”彼此的。這並不是要針對誰,只是想要一個確定的安心的答案。所以,當孩子遭遇到“靈魂發問”的“送命題”時,完全可以換一個心態,在不掃雙方興致的前提下,重新定義團體和友誼。比如上文提到的“我跟你們在一起啊!我跟我們小組成員在一起啊!”“在一起”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溫暖的、安全的承諾,能讓彼此感到輕鬆而安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爲輕鬆、不固着而變得有彈性、有溫度,就不會帶給彼此很大的壓力和負擔。作爲家長,我們要有意識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給與孩子足夠的彈性和靈活度,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在應對自己人際關係的時候也會生出足夠的智慧,讓看似僵化的問題變得有彈性、有溫度,把問題做重新定義,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視角和感受。
三、跟着心走,安全自在地在關係中獲得滋養
良好的人際關係互動應該是安全自在的,而不是膽怯討好或是畏懼爲難的。當在一個團體中感到不自在,或是有很多顧慮的時候,就可能需要暫停一下,好好想一想是什麼影響到自己在團體中的感受?自己所擔心害怕的那個部分是不是真的會那麼嚴重影響到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任何力量去應對?
誠然,在人際關係中,要真正做到“跟心走”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因爲有很多因素會牽扯、影響到我們,讓我們沒辦法坦然勇敢地去做自己、跟心走。但這也恰恰是一個強大的、有個人魅力的個體必須具備的一種優秀的心理品質。所以,要想孩子具備這樣的心理品質,需要父母在經年累月的教育中不斷滲透,給與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給與孩子足夠的認可、尊重和肯定,這樣孩子就能學會在自己的同伴關係中給與自己和同伴足夠的認可、尊重和肯定,就會散發出無窮的人格魅力。一個有人格魅力的孩子,自然能安全自在地在各種關係中讓自己、也讓別人獲得滋養,健康成長。
孩子的成長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小團體”危機只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各種挑戰的一個縮影。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在各種關係中去嘗試、去犯錯、去經歷風雨。在不斷的挫折與歷練中,孩子會獲得屬於自己的寶貴的人生經驗,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力量。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孩子背後強大的力量和支撐,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對、共同成長。(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