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消費穿越喧囂:持牌先行,科技驅動
2015年被視爲中國消費金融元年。
那一年,中央宣佈放開市場準入,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同時,以馬上消費、招聯金融爲代表的新興消費金融公司對外開業。
彼時,互聯網金融浪潮洶涌,消費金融市場熱火朝天,更有甚者急功近利,以至於劣幣驅逐良幣。
儘管如此,馬上消費從一開始就立足長遠,選擇另闢蹊徑:持牌經營、科技驅動、自主研發。
過去六年來,馬上消費先是在2015-2017年順勢崛起,很快晉升爲行業頭部平臺;在2018年起消費金融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後,馬上消費依託科技優勢開啓輕資產轉型,再次走在行業前沿。
與行業裡其他佼佼者不一樣的是,馬上消費既沒有背靠大型互聯網平臺,也沒有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背景,而是作爲持牌“正規軍”崛起,更顯難能可貴。
“我們選擇的發展模式、路徑不是最快最舒適的捷徑,而是充滿挑戰、比較難走的路,也是發展質量更高的路徑。”馬上消費董事長趙國慶如是說。
這是一條穿越喧囂的路,難而正確,卻也行穩致遠。
正規軍崛起
作爲消費金融的先行者,馬上消費曾經是孤獨的。
衆所周知,在2014-2015年,線上巨頭紛紛加緊佈局消費金融賽道,利用原有的場景、用戶、數據等優勢,藉助線上流量紅利,建立起各自的消費生態閉環。
在此背景下,馬上消費費盡千辛萬苦申請消費金融牌照,看似顯得不太合乎時宜,而且持牌經營意味着給自己戴上了緊箍咒。
對此,趙國慶後來回憶稱,“在創業初期,我們就選擇了壁壘很高的持牌經營的道路。因爲我認爲做金融要對監管、對合規、對風險有敬畏之心、擁抱之心,把責任和風險放在第一位。”
作爲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馬上消費從未將自身定義爲傳統金融機構,而是持有消費金融牌照的科技驅動型金融機構——全面數字化的公司。
持牌先行,科技驅動。馬上消費緊抓行業爆發式發展機遇,迅速從一衆持牌機構中脫穎而出,成功晉升爲行業頭部梯隊。
回望過往6年消費金融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看到的是,持牌與創新從來不是矛盾的,領先的持牌機構恰恰都是數字化的先行者,無不如此。
輕資產轉型
近年來,在強監管、去槓桿的市場環境下,消費金融行業迎來了新的競爭格局,這也爲消費金融機構開啓新一輪轉型創新奠定了基礎。
趙國慶的判斷是,當下金融行業處於輕資產輕結構的變革時期,在合理使用金融槓桿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節約資本,這是整個金融行業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同時,消費金融公司以往單一、封閉的業務單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依靠重資產、重人力的展業模式難以爲繼。
面對新常態,馬上消費又一次走在行業前面,其從科技全方位研發、科技全鏈條應用以及科技全行業開放三個層面同時發力,建設AI中臺、大數據中臺、業務中臺三大中臺系統,全面賦能“零售+金融”的多種應用產品和多元應用場景。
與此同時,馬上消費建立了“AI+場景+信用”模式和“自營+開放平臺+金融雲”模式,形成了資產、資金端的閉環業務鏈,一邊連接金融機構,一邊連接消費類場景,爲兩端合作伙伴提供融合業務、技術一體化的多元增值服務。
在這個垂直的生態系統裡,目前馬上消費的科技賦能機構數量已超過100家,聚集合作金融機構200餘家、場景方200餘家,覆蓋了上百萬個消費場景。
破解“卡脖子”
一路走來,從迅速崛起到引領轉型,馬上消費何以做到?
除了出色的前瞻性與執行力,還要歸功於很早就確立了科技驅動的發展之路。這在今天來看並不稀奇,但在2015年,持牌機構對新金融的認知更多停留在渠道等初級層面,尚未將科技視爲深層次的驅動力。
尤其在消費金融行業,早前成立的持牌消費金融機構普遍以線下業務爲主,業務模式相對成熟,也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儘管如此,馬上消費從第一天起就另闢蹊徑,選擇科技驅動,並且堅持自主研發“不外包”。
截至目前,馬上消費組建了1000餘人的研發團隊,累計申請專利270餘項,自主研發系統900多套,實現了消費金融全價值鏈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馬上消費還是重慶首家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金融機構,入選工業與信息化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優勝單位和銀保監會全國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科技研究小組牽頭單位等。
得益於持續多年的科技投入,風控已經成爲馬上消費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是破解“卡脖子”的關鍵所在。2020年,馬上消費自主研發並推出了全新一代大數據智能風控平臺,構建了1萬+的風險審批規則、500+的風險審批模型、10萬+的風險特徵變量。
此外,馬上消費自主研發的人臉識別、脣語識別、智能語音識別等通用技術及智能交互平臺,以及智慧雙錄系統、智能語音實時質檢、刷臉支付等成熟產品解決方案,在滿足自給自足的同時也具備對外輸出能力。
趙國慶表示,公司對科技價值的追求並不滿足於僅僅對自營業務的反哺,而是希望能爲更多需要數字化轉型的機構賦能,因此開放平臺戰略和服務產業數字化被納入馬上消費的重點戰略佈局。未來,馬上消費還會持續加大科研投入,踐行科技自主研發的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