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作家憶眷村 臺人善良真誠

明鳳英旅居美國20多年,近年多在兩岸三地跑。(明鳳英提供)

明鳳英憶臺灣眷村,那些無家可歸的榮民落地生根,守護臺灣。圖爲四四南村。(CFP)

明鳳英在江西老家的所見所感,讓她自覺底氣更足了。(CFP)

旅美作家明鳳英從遠方眺望記憶之島,那臺灣南部的小鎮,讓她看到的是臺灣作爲華人文化的傳承地,一種「我之爲人」的基本善良,即使經歷流離戰亂,卻未曾喪失。她說:「我的家族裡有藍有綠,卻能坐下來一起吃飯,就知道在衆聲喧譁的表面下,這裡有最讓人放心的溫柔和包容。」

明鳳英的父親,從江西南康縣明屋來到臺灣,結識雲林西鄉海北村的「牡蠣姑娘」,就此在臺灣一住57個年頭。從小在眷村長大的明鳳英,這幾年終將自己那些眷村叔伯的事寫下來,並在大陸出版第一本散文集《一點一橫長》。筆下那些王老五榮民,那些經歷了戰爭苦難的人,有的開山闢地、築路開橋,有的開起小麪攤、賣燒餅油條……這些「老芋仔」現在多半不在人世。明鳳英感慨:「總要有人替他們說說真話!」當她回望童年時記憶中的這些叔伯,「他們應該是上帝送給臺灣的守護天使吧!」

離開老家 勿忘故鄉

明鳳英猶記得爸爸部隊裡的伙伕「蕭伯伯」,在臺灣成了家,對方是個傻新娘,未過門就將當媽媽孩子還不知是誰的,蕭伯伯卻說:「她這樣,家裡管不了,就算我成個家吧。」他這個外省人力大嗓子粗,還會殺豬,看誰以後還敢對傻子怎麼樣!爲了蕭伯伯成這個家,明鳳英的父親在部隊裡爲他做保還差點革職,明媽媽在此時卻毫不猶豫地說:「革了就革了什麼了不起,大不了我上山竹子養家!」明鳳英回想:「戰爭和流離把人們還原到有飯大家吃的境界。越是一無所有,人似乎越能慷慨大度。」

明鳳英的父親,生前從不在兒女面前提起故鄉。父親往生後,她回到明屋的客家村,老家的老人雖不熟識,卻衝着她告誡:「這裡,這片地,是你的老家。你一定要記得,不要忘了。」離開老家,明鳳英回想起來,覺得自己「更有故事,彷彿腳下踩踏的土地也更紮實了。」不分在臺灣或在大陸老家,那感動人的力量,明鳳英說:「就是真誠」。

流離樸質 在臺被保留

旅居美國多年,2000年後又與夫婿在兩岸三地來回。明鳳英觀察到臺灣這些年的劇烈變化,從她父親身爲知識分子卻有強烈無力感而選擇自我封閉,時至今日,她說:「現在的臺灣確實自由多了!」溝通,或許需要時日;成長,或許需要不同階段生命歷練,但這些都不成問題。「因爲臺灣真的太特別了,流離的樸質在這裡被保留。」

儘管最近臺灣社會紛紛擾擾,但相較於打來打去,她說:「我更願意回到我自己的小書桌前,不抗爭不反叛不延續不反對。有自己的小書桌,也欣賞別人的小書桌。枝頭相望,照見彼此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