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10倍增長的陽謀

2004年,Tobias Lutke啓動了自己的滑雪板項目Snowdevil,爲了提升業績,Lutke想要建立一個網絡店鋪,但是市場上的軟件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

爲此,擅長編程的 Lutke決定自己研發一種電商交易軟件,這便有了Shopify這款產品的誕生。

利用Shopify搭建的Snowdevil網店,他們在第一年就成功盈利。然而,Lutke發現,人們對Shopify平臺的關注遠比對他們網店的關注度更高。於是,他開始將視線轉向爲打造一款能夠幫助人們快速搭建網店的產品,即電商獨立站。

事後來看,這無疑是一次極富遠見的轉型,放眼全球,滑雪服務領域的中大型企業都寥寥無幾,但Shopify已悄然坐上全球電商第五的寶座,市值逾千億美金。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關鍵節點的戰略抉擇往往決定了企業十年後的發展。近來,我們看到了又一個類似的案例。

6月9日,每日優鮮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說明書,其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則是詳細展示了今年更新的(A+B)x N 戰略(A:前置倉即時零售,B:智慧菜場,N:零售雲),透露了其在更大的社區零售賽道中的野心。

相比以往,更多人對每日優鮮的理解還停留在生鮮網購。但上市前夕的每日優鮮,悄然了宣告自己的平臺化模式,多少讓人有些意外。

每日優鮮究竟向資本市場講了個怎樣的故事?其戰略變化的底層邏輯又是什麼?

數字化是基礎能力

“水大魚小”很適合用來形容生鮮行業的現狀,這其實有比較深刻的產業根源,主要決定於生鮮行業的以下幾條特性:

● 雖是高頻剛需,但價格較爲敏感;

● 帶有農產品屬性,難以出現品牌溢價;

● 產品無差異化,競爭激烈;

● 上下游極度分散,流通鏈條長,渠道成本高;

● 運送半徑有限,冷鏈等基礎設施不足,損耗高。

生鮮的成本主要集中於租金、人工與損耗。企業若想要提高毛利,必須通過有效的手段降低這三大塊成本,這是制勝的第一環。

不過,即使單店模型跑通,將其大規模複製也並不簡單。多數先行者都倒在了零售死亡谷中——即連鎖零售開出很多店後,會造成管理和IT成本上升,致使虧損和負現金流的出現。

其中很大的難點則在於管理,當企業規模小的時候,管理主要依靠人,此時人的精力足夠覆蓋管理半徑;但企業規模擴大後,再經驗豐富的管理者,也很難覆蓋管理N個店面、多個環節中各類事無鉅細的工作。

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徐正曾言:“在這個行業,生意做得越大,生鮮的成本就越難控制。只要一出現波動,損益模型的數據就變了。”

他看到這個行業裡“管得細就特別賺錢,管不細就容易賠錢”,但“賺錢的和不賺錢的,波峰差極大。”實際上波峰波谷之間的差距,就是傳統意義上管理能力的差異導致的。

想解決這一困境有兩種方式:提升管理能力,或降低管理難度。殊途同歸,這兩種方式最後的落點,均是將流程與數據透明化,提升監管手段。

而這正是每日優鮮的積累所在。自2014年成立以來,每日優鮮已在16個城市分佈631個前置倉,GMV76億,累計交易用戶超3100萬,佔據前置倉即時零售領域市場份額的28%,在華北地區排名第一。據其官方資料,每日優鮮從2016年起每年在技術上投入數億元,已經搭建了一個超500人的技術團隊。

豐富的數據和算法的積累和迭代,是大量傳統零售企業所不具備的能力。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每日優鮮的庫存損耗率低於其他三個主要前置倉企業的平均水平。在SKU從2018年的2200多個,翻倍到2020年的超4300個的情況下,其前置倉的整體庫存週轉天數卻從6.1天減少到了3.8天,其中生鮮商品週轉天數僅有1.8天。顯然不借助數字化和技術的能力,不可能完成這樣的管理能力躍遷。

2019年,每日優鮮與騰訊智慧零售展開戰略合作,打造了一套涵蓋智能供應鏈、智能物流、智能營銷的智慧零售網絡(Retail AI Network,簡稱RAIN)。

每日優鮮目前已實現了100%系統自動派單,超過80%的訂單前置倉接受後10分鐘內被送出。在使用RAIN後,98%的庫存補貨決策、97%的採購決策和85%的庫存週轉管理決策都可以由系統自動完成。

核心能力比邊界更重要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徐正曾用這句話註解每日優鮮的擴張戰略:地代表着公司商業邊界,人代表着公司的核心能力,“我們很容易被邊界所誘惑,而忽略了能力本身。通過打邊界,得到一種能力,這樣的成功是可持續的。”

因此,在成立初期,每日優鮮並沒有選擇衝GMV,而是把錢投入到核心競爭力上。

在具備數字化的基礎能力後,每日優鮮宣佈將能力開放給傳統菜市場,不僅會改造菜場的硬件設施,還會幫助菜場內的商戶做包括營銷、備貨、CRM在內的數字化增值,並助其實現線上線下的鏈接。

每日優鮮合夥人兼 CFO 王珺也提到:因爲前置倉已經跑通了經濟模型,所以公司有了更多的資源來做新的事。前置倉只是每日優鮮的第一步。當做前置倉不擔心活下來以後,還是要想怎麼樣解決行業終極問題。

企業基於過往的服務能力,將以前對內的產品開放並取得成功,這樣的商業故事並不鮮見。比如能頂住雙十一強大“脈衝”的阿里雲足以解決大多數企業的算力需求;在京東C端嚴苛服務體系下成長的京東物流,基本能讓所有B端商家滿意。

每日優鮮戰略擴張的底層邏輯同樣如此,就經營質量而言,據其招股書透露,每日優鮮前置倉業務的平均客單價爲94.6元,這一客單價水平爲行業第一。

在保持高客單價的同時,每日優鮮的履約費用率(履約成本佔淨營收比)也逐年降低,從2018年的34.9%持續降至2020年的25.7%,履約利潤率(毛利率扣除履約費用率)同樣位居行業第一。

簡而言之,作爲剛需的生意,生鮮用戶端的需求毋庸置疑,但只有長期的組織能力建設和精細化運營,深耕供應鏈,企業纔可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和爆發。

每日優鮮憑藉過去的積累以佔據先手,如今其決定將數字化能力溢出,更像是將自己的行業最佳實踐、自己的長項用在了最需要被數字化改造的零售環節上。

(A+B)x N 大於A

更關鍵的是,轉型後的每日優鮮,從簡單的生鮮電商切換爲市場更爲廣闊的社區零售賽道,增長的天花板被進一步打開了。

從數據層面來看,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社區零售的規模爲11.9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時,能夠增長到15.7萬億元,這是一個遠超淘寶起家的女裝、京東起家的3C、美團起家的餐飲的大市場。

而這一市場的線上化有巨大的增量空間。2020年,中國社區零售的線上化滲透率是20.9%,到了2025年,它會增長到45.5%,也就是說社區零售數字化的市場規模會達到7.2萬億元。

這可能是中國未來增量最大、增速最快的一個線上化市場。

在中國,太多企業在講顛覆傳統行業的故事,單以生鮮賽道爲例,呆蘿蔔、吉及鮮易果生鮮等號稱重塑傳統生鮮流通渠道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最終都以一地雞毛收場,不得其法。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即使到現在,線下零售業態仍然佔據70%的零售規模,其中商超和菜市場是最主要的業態。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王興就曾公開表示:“我們應該少談顛覆,多談一點創新。整天講‘顛覆’是沒有意義的,‘互聯網+’根本上還是要靠創新服務於各行各業,靠互聯網、靠IT技術爲各行各業的各個環節提升體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賦能傳統菜市場,要比顛覆傳統菜市場更符合這個市場的實際情況。

另一大機會則在於長尾市場。除了北上廣深等頭部城市的創新外,讓更多長尾市場的參與者搭上數字化進程,也是互聯網企業的責任。在這一進程中企業自然能分得屬於自己的收益。

拼多多就是這個獲益邏輯的典型。2016年前後,拼多多憑藉下沉市場的海量消費者迅速崛起,大量縣域城市的消費者通過拼多多首次網購。在將移動互聯網的好處普及給更多消費者的同時,黃崢甚至一度被二級市場投資者推上中國首富的位置。

築路型公司”轉向

歸根結底,每日優鮮從垂直自營公司到平臺化的轉型,其實就是從貿易型公司轉向築路型公司。而它也將自己置身於一個更大的市場裡。

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前置倉即時零售的行業規模在2025年會增長到3070億元,但如果是加上智慧菜場(2025年市場規模6000億)和商超零售雲(2025年市場規模1.9萬億),每日優鮮涉足的業務領域規模會達到近3萬億。

橫向對比,最相似的便是鏈家貝殼的轉型。

先從增長的視角而言,如果企業的邏輯侷限在業績怎麼每年增長10%或者20%的話,往往會被思維定式困住。但假如企業自問,今後業績能不能翻10倍,就更容易找到未來的方向。

左暉意識到了這一點,鏈家的業績想要翻10倍,就必須從現在的8000家門店擴張到80000家門店,這幾乎不可能。

單以員工數爲例,鏈家現有8000家門店約11萬員工,假設等比例擴張10倍則是110萬員工,但管理難度更是翻了不止10倍,畢竟即使是流水線式生產的富士康也才近80萬員工。

爲此,自2018年開始,左暉集全鏈家之力做大貝殼。橫向看,從垂直自營到平臺交易,市場放大了10倍;縱向看,從買賣行爲到居住服務,市場又放大了10倍,這樣一來,貝殼相比鏈家的想象空間直接放大了100倍。

資本市場同樣肯定了貝殼的轉型,上市後其市值甚至一度超過萬科、融創的總和。

在2020年的鏈家19週年年會上,左暉感慨道:“我們做的這些事情,其實很多是花很大的成本,很多在今天根本就見不到效果,我們爲什麼還要做呢?我們希望因爲有我們存在,讓這個行業變得有些不一樣。”

每日優鮮的故事與此如出一轍。生鮮電商在過去幾十年的經營何其艱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被困在了同一個範式之中。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優化供給側,提升產業鏈的經營效率,才能創造出與長週期行業相匹配的長期價值,這是一條很少有前人嘗試過的道路。

張小龍在2019年的微信公開課上說: “當一個平臺只是追求自身的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我認爲它是短視的,不長久的。當一個平臺可以造福人的時候,它纔是有生命力的。”

若從這一視角出發,每日優鮮起碼已經成爲了一家有生命力的公司。脫離於行業的窠臼,它放棄的也許是10%或者20%增長的可能,卻收穫了10倍增長的機會,這是屬於商業決策的勝利,卻更像是一場哲學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