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暉/日本動漫 可預知的未來
▲《新世紀福音戰士》充滿大量關於宗教、哲學、心理學等暗示,且出色的人物塑造加上高水準的視覺效果,被動漫界譽「神作」。(圖/視覺中國CFP)
2015年,爲了紀念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播映20週年,製作公司提出了「將『朗基努斯之槍』刺上月球」計劃。此一計劃預計募資1億日圓,委託日本民間機構「HAKUTO」將24公分長的鈦制「朗基努斯之槍」模型,投射到月球表面。
依照《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故事情節,地球在2000年遭遇名爲「第二次衝擊」的大規模災害,人類爲了對抗接二連三來襲的敵人「使徒」,在2015年研發出泛用人型決戰兵器EVA。在動畫的第22話中,EVA零號機投出的「朗基努斯之槍」,貫穿第15使徒之後,最終突破大氣層到達月球的表面。
從行銷角度來看,製作公司選擇在現實世界的2015年推出此一計劃,主要是爲了當時上映中的電影動畫宣傳。雖然最終「只」募到5,469萬日圓,但已成功在日本與海外造成話題。然而,除了行銷噱頭之外,日本人對動漫作品中「未來預知」的認同,纔是此一計劃廣受討論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設定一個未來的世界觀,透過鋪陳角色們的互動關係來敘述故事情節,是許多科幻作品的共通法則。多數讀者或閱聽人在欣賞這些科幻作品後,會立即從作品的世界回到現實的世界。但是,會有少數的「狂熱迷」沉浸在作品的世界裡無法自拔。情節輕微者,會透過角色扮演、周邊商品的蒐集,將自己融入作品之中;情節嚴重者,則是將作品描述的未來世界,視爲目前所處現實世界的未來。事實上,在日本,有許多人相信動漫作品描述的未來世界是存在的。
1951年4月,手冢治虫在漫畫作品中創造了《原子小金剛》(Mighty Atom)。作品中的「原子小金剛」是在21世紀的2003年4月誕生。在手冢治虫的構想中,到了21世紀初期,人類已經可以研發出人型機器人。而受到《原子小金剛》的啓發,本田技研工業果然於1986年開始研發人型機器人。1996年,本田公開發表全球第一個可自行以雙腳行走的機器人「ASIMO」,提早7年實現手冢治虫的未來預知。
▲日本漫畫界一代宗師手冢治虫的首部長篇連載作品《原子小金剛》,啓發本田技研工業研發人型機器人。(圖/視覺中國CFP)
另一個知名的例子,則是1995年上映的動畫《攻殼機動隊》。漫畫原作者士郎正宗所設定的未來世界是2030年。在動畫世界裡,因生化科技的快速進展,人類的器官可透過生化義肢而強化,人類的思考,則可透過電子腦而延伸。此一未來預知,不僅影響其他的創作者(如執導電影《駭客任務》的華卓斯基姐妹),科學家們更開始認真研究生化義肢、電子腦、光學迷彩等科技構想的現實性,並預測人腦對人腦的直接互動,預計將可在2030年實現。
何以多數的動漫迷,特別是日本的動漫迷對於作品中所描繪的未來深信不疑?主要可從下述兩個原因理解:第一,在進行未來世界的設定時,日本的動漫作者多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或是在創作過程中,對科技發展趨勢進行嚴密的考證,這使得日本動漫作者所構思的未來,很容易成爲現實世界的延伸。例如,創作《攻殼機動隊》士郎正宗廣泛涉略生物學、電腦資訊,融合昆蟲與生化機械概念,而設計出作品中的「攻殼車」。
第二,日本的動漫迷會主動對作品中的科技進行「現實性」驗證,進而強化了這些作品的未來設定。從日本書店羅列的各種「空想科學」書籍,就可以知道日本人有多麼熱中以真實科學去驗證動漫世界的設定。當然也有部分的「空想科學」,是對於未來科技抱持懷疑。例如,從核子物理角度來看,擁有10萬馬力的原子小金剛,身型無法如此嬌小(140公分高,35公斤重)。而部分「空想科學」則是努力證明動漫世界的未來科技是可行的。例如,從電磁學的角度來看,《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A.T.力場」(絕對領域),是透過「S2機關」(超級電磁線圈)的轉換,確實有可將能源視覺化、固體化。
此外,在日本的「御宅族」社羣中,流行着這樣的一段論述:外星人總喜歡攻擊美國,而異世界的入口經常出現在日本。這是因爲,美國的娛樂作品對外星人情有獨鍾,而日本的動漫作品,則是以建構異世界爲特色。對於現實世界的日本人來說,動漫世界就是一種「異世界」,只要能找到適當的媒介,就能夠自由穿梭於現實世界與異世界之間。
本文所討論的日本動漫未來預知紀事,正是一種以「動漫/科技」做爲媒介,穿梭於現實與未來世界的思維冒險。美國人相信好萊塢電影所描述的未來,日本人則相信動漫作品中所建構的未來。那麼你相信的,是哪一種的未來呢?
好文推薦
李世暉/AKB48:日本音樂市場的迷幻藥
李世暉/兩狂角力,日本挫在等!
●李世暉。慶應義塾大學SFC研究所上席所員,慶應義塾大學媒體政策研究科特別招聘教授,現職爲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專長領域爲日本產業政策、日本經濟安全保障,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