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大綱解析配套習題同步練習1600題(2)
本文由文都教育供稿
本章重要知識點及複習提示
新大綱規定本章的考查範圍和重要知識點有: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意識的起源和本質;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社會的物質性;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實踐的本質含義、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實踐與人的存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分化與統一;人和自然的關係;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聯繫的內涵和特點;事物普遍聯繫的方法論意義;聯繫與發展;發展的實質;發展與過程;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同一性和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質、量、度;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係;事物發展過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否定之否定規律原理的意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及其方法論意義;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的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歸納與演練、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規律及其客觀性;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聯繫與區別;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係;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係。
本章的重點、難點是: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事物普遍聯繫的方法論意義、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
一、單項選擇題
1.恩格斯認爲,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
A.哲學與人類生存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問題B.人與周圍世界的基本聯繫問題
C.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D.關於人的本質問題
2.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對立的根本點在於()
A.世界發展動力問題B.意識本質問題C.世界本原問題D.實踐本質問題
3.否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導致()
A.絕對主義B.唯物主義C.不可知論D.詭辯論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來直接改變物質結構,就是信奉()
B.主張精神是脫離人腦獨立存在的客觀唯心論
C.認爲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
D.認爲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踐唯物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後,開始出現了()
A.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對立B.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C.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D.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
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這是()
A.形而上學的觀點B.唯物主義觀點C.辯證法觀點D.唯心主義觀點
7.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被稱爲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關鍵是()
A.堅持科學的實踐觀B.繼承了以往唯物主義哲學的優秀成果
C.堅持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D.發現了唯物主義歷史
8.舊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是因爲()
A.唯物論和辯證法相脫離
B.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C.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D.在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上,不承認意識的能動性
9.“心誠則靈,心不誠則不靈”的說法是()
A.主張物質和意識具有統一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B.主張思想就是物質的庸俗唯物主義觀點
C.認爲世界是絕對精神外化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D.誇大了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10.物質和意識的對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纔有絕對的意義,超過這個範圍便是相對的了,這個範圍是指()
A.物質和意識何者爲第一性B.物質和意識是否具有統一性
C.物質和意識何者更爲重要D.物質和意識何者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更密切
11.關於人工智能的出現,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形成了對人類意識本質的挑戰
B.否定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C.人不再是能動的主體
D.表明意識活動與其他物質運動形式的同一性
12.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根本區別在於()
A.堅持人的主體地位
B.堅持用辯證發展的觀點去認識世界
C.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D.堅持從客觀的物質實踐活動去理解現實世界
13.“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形象地表達了動和靜的辯證關係是()
A.靜不是動,動不是靜B.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C.動是必然的,靜是偶然的D.動是靜的原因,靜是動的結果
14.最近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一臺粒子加速器,讓兩束原子在一個圓環軌道上做高速運動,發現這些原子自身的時間確實比外界時間慢了。這項實驗進一步證明了作爲物質運動存在形式的時間具有()
A.客觀性B.有限性C.相對性D.一維性
15.認爲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這一觀點是()
A.樸素唯物主義B.辯證唯物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D.唯心主義
16.在聽完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講課後,一些來自企業的學員感到有些失望,便問他:“你講的那些內容我們也差不多知道,可是爲什麼我們的差別會這麼大?”這位企業家回答說:“那是因爲你們僅是知道,而我卻做到了,這就是我們的差別。”這句話表明了實踐高於理論認識,因爲實踐具有()
17.在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與世界同時得到了改變,並獲得日益豐富的內容。造成這一變化的基礎是()
A.自然界自身的運動B.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
C.人的實踐活動D.工具的製造與使用
18.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由於人口劇增,生產力水平低下,吃飯問題成爲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於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北大荒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然而由於過度開墾已經造成了許多生態問題。現在,黑龍江墾區全面停止開荒,退耕還“荒”。這說明()
A.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以恢復原始生態爲歸宿
B.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切行爲都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C.人在自然界面前總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
D.人們應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
19.有一首斷言缺了訂馬掌的釘子會導致戰爭失敗、國家滅亡的童謠:“釘子缺,蹄鐵卸,戰馬蹶;戰馬蹶,騎士絕;騎士絕,戰事折;戰事折,國家滅。”這首童謠包含的哲學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聯繫的B.事物是變化的
C.事物的現象是本質的表現D.事物的量變引起質變
20.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意思是()
A.世界都是過程,所以什麼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變化發展,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
C.世界只是過程,所以是無方向的運動D.否認事物存在的相對穩定性
21.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A.變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變,沒有不變
C.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D.變與不變是絕對對立的
22.唐代詩人顧況寫道:“冬青樹上掛凌霄,歲晏花凋樹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有()
(1)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內因
(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3)事物變化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
(4)特殊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A.(1)(2)(3)B.(1)(2)(4)C.(1)(3)(4)D.(2)(3)(4)
23.魯迅在評《三國演義》時說:“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一評論所蘊含的哲理是()
A.要區分事物的兩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對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個整體
24.蠶蛹蛻繭時,要經過艱苦的掙扎,才能生出強有力的翅膀,變成蛾。如果人們將繭剪開,它雖然可以毫不費力的爬出來,但身體十分臃腫,並很快死去。這一現象給我們的哲學啓示是()
A.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B.生命運動的過程是同化和異化的統一
C.外因對事物的發展也起決定作用
D.促進事物的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25.構建和諧社會的直接的辯證法依據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鬥爭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6.“讓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後逐漸擴展,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這體現了()
A.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原理B.質變形式非爆發式的原理
C.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的原理D.質、量、度三者關係的原理
27.“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這兩句詩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B.事物是本質和現象的統一
C.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D.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28.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
A.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B.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和狀態
C.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發展的不同趨勢或趨向
29.因果關係是對於客觀事物及其發展過程中()
A.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繫之間矛盾關係的概括和反映
B.確定的發展趨勢和不確定的發展趨勢之間矛盾關係的概括和反映
C.引起和被引起之間矛盾關係的概括和反映
D.實現的發展趨勢和未實現的發展趨勢之間矛盾關係的概括和反映
30.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係是()
A.重點論以兩點論爲前提,兩點論內在地包含着重點論
B.兩點論以重點論爲前提,重點論內在地包含着兩點論
C.重點論以兩點論爲內容,兩點論以重點論爲形式
D.兩點論以重點論爲內容,重點論以兩點論爲形式
31.“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吾不能,是誠不能也。爲長者折枝,語人曰吾不能,是不爲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這段話啓示我們,做事情時要區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區別在於()
A.人的主觀努力程度B.對人是否有利
C.現實中有無根據和條件D.現實中的根據和條件是否充分
32.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說:“心不在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這段話表明人的意識具有()
A.客觀性B.能動性C.對象性D.任意性
33.人類創造的自然語言和人工語言()
A.是人類的主觀意識B.既非物質,也非意識
C.是人類意識的物質外殼D.是意識的內容
34.宋朝有個畫家叫文與可,在他住處周圍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觀察竹子的變化,對竹枝、竹葉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形狀、姿態有透徹瞭解,因而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受到大家讚揚。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這個成語流傳至今。上述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B.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C.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能動的反映D.物質具有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性
35.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民經濟佈局,對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據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的結構調整,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這一論斷突出體現了()
A.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相統一的觀點
C.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
D.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論
36.看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
A.唯物辯證法的觀點B.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片面性觀點D.不可知論的觀點
37.“靜者,動之靜也”的觀點是()
A.否認靜止的相對性B.否認運動的絕對性
C.認爲靜止是不存在的D.認爲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38.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
A.質量互變規律B.對立統一規律
C.世界普遍聯繫的觀點D.否定之否定觀點
39.“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這種觀點屬於()
A.機械決定論B.神學目的論
C.唯心主義非決定論D.唯物主義決定論
40.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係是()
A.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B.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係
C.抽象與具體的關係D.唯心辯證法與唯物辯證法的關係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選項中,正確表述世界觀和方法論關係的有()
A.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B.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論體現着一定的世界觀D.世界觀和方法論沒有直接聯繫
2.下列各項屬於哲學基本問題內容的有()
A.思維與存在何者爲第一性B.思維能否產生理論
C.思維與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維能否正確地反映存在
3.在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上()
A.唯心主義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義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義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論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這句話體現的哲理是()
A.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B.客觀實際是認識的對象
C.書本知識是不重要的D.實際經驗是唯一可靠的
5.從物質和精神的關係來看,“畫餅不能充飢”,這是因爲()
A.精神與物質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對物質具有相對獨立性
C.觀念的東西不能代替物質的東西D.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不等同於事物自身
6.關於龍的形象,自古以來就有“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的說法。這表明()
A.觀念的東西是移入人腦並在人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
B.一切觀念都是現實的模仿
C.虛幻的觀念也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
D.任何觀念都可以從現實世界中找到其物質“原型”
7.意識和物質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纔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範圍,其對立便是相對的。這是因爲()
A.意識根源於物質B.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C.意識是物質的固有屬性D.意識是物質的存在形式
8.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論證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它()
A.首先堅持物質決定論的原則,認爲這是科學地解決物質和意識相互關係的根本
B.首先堅持能動論的原則,認爲意識對物質具有決定性的能動作用
C.堅持意識的能動論,認爲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現了巨大的能動作用
D.承認物質對意識的能動作用,認爲由物質對意識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義
9.人的意識的主觀性方面表現爲()
A.反映形式主觀性
B.不同主體的意識之間的差異性
C.對客觀對象反映的近似性
D.對客觀對象反映的超前性和對事物反映的虛幻性
10.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表現爲()
A.社會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過程
B.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
C.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是客觀的物質性的,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着社會歷史的一般過程
D.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11.下列哪些說法展示了時間的一維性()
A.盛時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詩句)
B.失落黃金有分量,借過光陰無處尋(諺語)
C.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復回(諺語)
D.莫說年紀小,人生容易老;莫說時候早,一去沒處找(打油詩)
12.人坐在火車上與火車一起向目的地前進,表明了()
A.這個人一直運動,不存在靜止B.這個人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
C.就局部來說,這個人是靜止的D.這個人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表現
13.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夫之認爲“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即含動,動不捨靜”,這在哲學上表達了()
A.運動和靜止都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B.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緩慢不顯著的運動
C.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D.靜止和運動是相互包含的
14.中國古代晝夜用子醜寅卯等計時,現代人們用24小時計時,這說明時間()
A.是人的觀念產物B.是整理認識材料的工具
C.觀念是相對的、可變的D.觀念和時間客觀性無關
15.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的出發點,其特徵有()
A.實踐的客觀物質性B.實踐的自覺能動性C.實踐的社會歷史性D.實踐的直接現實性
16.下列關於實踐本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A.實踐活動的本質有一般本質和特殊本質之分
B.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
C.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D.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
17.一位科學家說:“我們今天生活着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或人類世界。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這段話應理解爲()
A.人造的或人爲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現實世界是人類精神的創造物
C.人類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對象化的結果
D.自在自然日益轉化爲人化自然
18.右邊這幅漫畫對於我們認識人與自然關係的警示意義在於()
A.人類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將受到自然界的報復
B.人類與自然關係的緊張來自於不當的人類實踐方式
C.人與自然的關係本質上是對立的
D.人類依附於自然是擺脫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9.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堅持聯繫的觀點
B.是否堅持發展的觀點
C.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D.是否屬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範疇
20.某地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金秋時節農民採摘柿子時,最後總要在樹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農們說,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鵲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到春天也不飛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來年柿子的豐收。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受到的啓示是()
A.事物之間有其固有的客觀聯繫
B.人們可以發現並利用規律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C.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相互利用的關係
D.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
21.2006年7月12日凌晨,劉翔在瑞士洛桑國際田聯超級大獎賽男子110米欄比賽中,以12秒88勇奪冠軍,打破了由英國名將科林·傑克遜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記錄。科林·傑克遜在談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記錄時,沒有一絲沮喪:“我一點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興奮。”他說:“記錄本來就是用來被打破的。”這在哲學上的啓示是()
A.創新是永無止境的
B.不斷超越前人是歷史發展的規律
C.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都要在歷史上滅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爲過程而存在,作爲過程而發展
22.下面關於科學發展觀與唯物辯證法的表述,正確的是()
A.科學發展觀是辯證的發展觀
B.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C.全面協調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D.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23.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因爲()
A.揭示了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
B.揭示了一切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C.是貫穿於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
D.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二物歸之”。這裡包含的辯證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別的同一
B.對立面的同一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C.不包含內部差別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纔能達到同一
25.1999年,中美兩國就中國加入WTO達成了“雙贏”的協議,它將對兩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這在辯證法上的啓示是()
A.矛盾的雙方在相互鬥爭中獲得發展
B.矛盾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某種發展爲條件
C.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發展
D.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
26.下列格言或成語中,體現量變質變規律的有()
A.九層之臺,起於壘土B.有無相生,前後相隨
C.月暈而風,礎潤而雨D.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27.“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這一觀點的錯誤在於()
A.對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對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否定了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關係D.否定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
28.下列各項屬於因果聯繫的有()
A.磁場影響電流B.溫室可以生長反季節蔬菜
C.閃電後必然有雷鳴D.實踐出真知
29.用可能性和現實性的關係解釋“水中撈月”和“大海撈針”這兩句話的異同()
A.“水中撈月”是不可能的,“大海撈針”是可能的
B.“水中撈月”和“大海撈針”都是不現實的可能性
C.“水中撈月”和“大海撈針”都不能轉化爲現實可能性
D.“水中撈月”不能轉化爲現實可能性
30.“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二爲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爲多餘的了。”這個論斷表明()
A.現象和本質是有區別的B.現象是由本質決定的
C.現象可以脫離本質而存在D.透過現象可以達到事物的本質
31.辯證思維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體”,是指()
A.在思維中形成“許多規定的綜合”和統一的過程
B.在思維中再現具體的過程
C.思維生成現實具體的過程
D.由抽象規定,經過邏輯中介,形成思維具體的過程
32.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係包括()
A.客觀規律性要服從主觀能動性
B.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尊重客觀規律性
C.尊重客觀規律性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鍵
D.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互爲前提互相決定
33.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哲學上體現了()
A.主觀和客觀的統一B.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C.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統一D.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34.“克隆”、“轉基因”等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識可以創造物質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觀點
C.爲“世界統一於物質”提供了自然科學依據D.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
35.近一年多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機面前,人們應該積極主動應對,化危爲機。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識能動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黃金更重要B.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C.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同時產生的D.事不避難,知難不難
36.下列屬於矛盾鬥爭性的表現形式的是()
A.人民內部不同意見的爭論B.敵對階級的階級鬥爭
C.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D.生物體內同化與異化的區別
37.下列現象中屬於不通過對抗的形式來實現的質變是()
A.自然界中的地震B.由舊物種發展爲新物種
C.由猿轉變爲人D.階級社會中的軍事衝突
38.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爲了培植該山北坡的松樹,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結果無意中摧毀了當地的畜牧業的基礎,並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從哲學上分析,主要是()
A.忽視了因果聯繫的複雜性
B.割裂了自由與必然的辯證過程
C.忽視了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種種可能性
D.在變可能爲現實的過程中,未能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39.“在大風揚起的塵土旋渦中,沒有任何一個塵土分子的分佈是偶然的”,這種觀點是()
A.形而上學的機械決定論B.把因果聯繫與必然聯繫相混淆
C.唯心主義非決定論D.把一切現象看成是純粹偶然的
40.“只有我的感覺在交替變換,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現,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麼也沒有。運動着——這就夠了。”這是()
A.唯物論觀點B.形而上學觀點C.唯心主義觀點D.經驗論觀點
三、分析題
1.試述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及其實踐意義。
2.隨着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社會面臨着三種主要因素的制約,即經濟增長、能源以及環境。人們將發現我們面臨的是相互制約的三重困境(如下圖),人類必須從這種三重困境結構中去尋找出路。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運用普遍聯繫的觀點說明人類發展所面臨的三重困境。
(2)分析人類發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戰略選擇。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也出現了某些負面效應。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學說,闡述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存在差異,各種文明才能相互借鑑、共同提高;強求一律,只會導致人類文明失去動力、僵化衰落。各種文明有歷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爲各國交流的障礙,更不應該爲相互對抗的理由。
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鑑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於一尊,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應該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慮和隔閡,使人類更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應該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幷蓄的和諧世界。
——摘自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發表的《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講話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運用辯證法的觀點說明爲什麼不同文明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2)簡述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對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意義。
5.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華佗是我國東漢名醫。一次,府吏倪尋和李延倆人均頭痛發熱。一同去請華佗診治,華佗經過仔細的望色、診脈,開出兩付不同的處方。給倪尋開的是瀉藥,給李延開的是解表發散藥。二人不解:我倆患的是同一症狀,爲何開的藥方卻不同呢?是不是華佗弄錯了?於是,他們向華佗請教。華佗解釋道:倪尋的病是由於飲食過多引起的,病在內,應當服瀉藥,將積滯瀉去,病就會好。李延的病是受涼感冒引起的,病在外,應當吃解表藥,風寒之邪隨汗而去,頭痛也就好了。你們病症相似,但病因相異,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後各自將藥熬好服下,很快都痊癒了。
中醫是我國寶貴的醫學遺產,強調辨證施治。華佗對症下藥治頭痛發熱的故事蘊含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辯證法基本範疇並分析其內涵。
(2)這個故事對我們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何啓示?
6.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南昆鐵路從南寧盆地爬上雲貴高原,其高差爲1940米,它在有“地質博覽,地下迷宮”之稱的地質環境中,一路穿過258座隧道,經過476座大中橋樑,橋隧總長佔全線總長的近三分之一。在中外鐵路史上,是空前的。打通屬於九級地震區的草原勘測和科技攻關,通過反覆勘測掌握了山內“隱形水庫”的特點,並根據地球磁場變化的規律,經過周密策劃決定造船進洞治理塌方和涌水。在職工的支持下,由23名黨員組成的“敢死隊”乘3只小船進入掌子面,同大山進行短兵相接的較量,終於制服了涌水、泥石流和塌方,保證了隧道提前竣工。
運用所學知識回答:
(1)南昆鐵路的建成說明了什麼問題?
(2)如何正確地認識這個問題?
7.以下是關於我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國可利用的水資源僅佔世界的7%,全國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僅爲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而且長江以南的水資源佔全國的80%,長江以北佔20%,其人均佔有量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20。1999年全國年污水排放總量爲606億立方米,其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缺水的北方農業,採用傳統的漫灌方法,浪費十分嚴重。1998年中國長江等流域發生特大洪災,表面上是水多了,實質上是森林過度採伐,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蓄水保水作用減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報》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當人類改造自然能力顯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將自然環境和物質轉化爲經濟效益之後,就往往偏愛於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來和根本,演變爲國家、地區、部門、集團對資源的競相佔有,甚至導致總體失控,進而遭到自然界的報復。濫墾濫伐導致水土流失;圍墾河湖灘地導致洪水氾濫;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節約、保護水資源導致乾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導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顯的例證。
——摘自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全國水利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材料3
20世紀90年代以來,水資源危機日益突出,把海水轉化爲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獲得廣泛應用。反滲透技術已相當成熟,並有約20年的經驗積累,已成爲海水製取飲用水最廉價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產量已達到2700萬立方米,並以10%~30%的年增長率攀升。實施此項工程的不僅有中東國家,還有美國、俄羅斯、日本、意大利等許多發達國家的部分地區。其中美國有一家反滲透淡化廠規模就達到日產38萬噸。大型海水淡化噸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許多國家其價格與自來水價格相差無幾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國海水淡化事業進展緩慢,在整個40年的發展過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經歷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開始研究反滲透技術,1986年建設日產3000噸的海水淡化裝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產5000噸海水反滲透淡化裝置,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造成我國海水淡化進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夠解放,擔心海水淡化技術不可靠,成本過高等等。
——摘自《中國化工報》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肅省張掖自古並不缺水,歷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經澆築了河西走廊的輝煌,而張掖就位於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稱“金張掖”。但是隨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長,近幾十年來,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了。爲了緩解水事矛盾,100多萬張掖農民在調整農業結構的時候,把水的壓力變爲動力,以節水爲出發點,選擇節水而高效的種植業品種,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實現節水與增收雙贏,而且轉變了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業發展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並最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摘自《人民日報》2001年5月22日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2,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係原理,分析我國水資源問題的產生原因。
(2)根據材料3,分析人們在解決水資源的過程中所體現的唯物辯證法矛盾的轉化原理
(3)結合材料4,分析人類在應對水資源挑戰的實踐活動中主觀目的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係。
8.在數月前由國家有關部門舉辦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個別具匠心的設計:三扇門上各有一個問題:“污染環境的是誰?”“飽受環境惡化之苦的是誰?”“保護環境的是誰?”拉開門,裡面各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參觀者自己。
請回答:
(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什麼基本關係?
(2)如何理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3)用辯證法關於度的觀點說明:“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
9.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批評“殺雞取蛋”的荒唐行爲,因爲它違背了“養雞生蛋”的規律。然而,在領導工作中,類似的事卻不少。例如,一些領導幹部在任期內,爲追求所謂政績,不顧現實可能,到處鋪攤子、上項目,使財力不堪重負。有的地方不抓教育和科學,甚至把發展教育和科學的錢挪用於其他項目。有的地方爲了經濟的一時發展,不惜破壞環境,吃祖宗飯、斷子孫路,造成生態失衡,災害頻繁。企業實行廠長、經理目標責任制後,有的企業負責人不顧工廠後勁,不抓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拼設備,拼消耗,搞掠奪性生產等等。這種現象人們稱之爲“短期行爲”。
請回答:
(1)“短期行爲”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哪些基本原理?
(2)怎樣以辯證唯物主義爲指導,在領導工作中克服“短期行爲”?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20多年前,A村的農民爲生計所迫而冒險探索,進行大包乾,成爲全國農村改革的一面旗幟。20多年來,A村的糧食產量增長了20多倍,人均收入從改革前的20多元增長到2500元。A村人津津樂道,吃的是白麪饃,住的是磚瓦房,認爲改革已成功。10多年來,A村農業生產基本還是傳統的一稻一麥的方式,村裡沒有一家像樣的企業,集體收入更是寥寥無幾。
材料2
B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業生產大發展。
80年代中期,B村適時調整該村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行多種經營,使全村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人均收入達到5200元,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成了全國聞名的億元村、明星村。90年代中期,B村又以發展產業化經營和優化經濟結構爲新一輪發展的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科技進步,本村經濟持續發展,人民過上了殷實的小康生活。進入新世紀,又決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工業競爭力,並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
(1)A、B兩村20多年的發展道路,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請你談談對這一哲學道理的理解。
(2)兩則材料是如何體現上述哲學道理的?
(3)A、B兩村20多年變化發展的經驗教訓給我們以什麼哲學啓示?
11.根據下屬材料回答題後問題:
材料1
列寧指出:“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他還指出:“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即辯證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來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說:“矛盾的東西是一個範疇。這個範疇只能歸屬於思想組合,而不能歸屬於現實。”
材料3
艾耶爾斷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陳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請回答:在矛盾存在問題上
(1)材料1的觀點是什麼?是否正確?
(2)對比材料1與材料2,指出材料2的錯誤。
(3)對比材料1與材料3,分析材料3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