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進補正當時!中醫師建議這麼吃 健康不「上火」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舉行冬令進補記者會(鄭鬱蓁攝)
恩主公醫院研發的冬季茶飲「冬煦茶」及針對不同體質設計的藥膳方,有平補的「冬季藥膳方」和溫補的「新冬季藥膳方」,不僅能爲寒冷的冬季增添暖意,還有助於提升免疫力(鄭鬱蓁攝)
華人文化裡有24節氣,今年立冬約落在陽曆11月8日,立冬是代表冬天到來的第一個節氣,立冬之後,人體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適當進補能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建議,此刻食補,一般人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鰱魚等禦寒力強的甘溫食物,藥補可結合花旗參、高麗蔘等切片,幷包在雞、鴨肚之中一起合燉,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表示,華人傳統養生文化是透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增強自身的抵抗力,立冬之後,人體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適當進補能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今天舉行記者會與民衆分享補冬可以怎麼吃。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則建議,食補部分,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鰱魚等禦寒力強的甘溫食物,藥補可結合花旗參、高麗蔘等切片,幷包在雞、鴨肚之中一起合燉,對於正處於生長髮育期間的小孩有益,除飲食外,平時可進行輕度的運動,如八段錦、散步、太極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肌力。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師中醫內科主任謝伯駿表示,羊肉爲秋冬進補首選,具「暖中補氣」效果,適合虛寒體質及孕產婦,但須適量,避免上火,不宜與南瓜同食以防氣滯。
另外,姜具有散風寒、去溼的功效,可驅寒暖身,但陰虛火旺或喉痛者不宜。薑母鴨也是常見冬令補品,能驅寒、補氣血,但陰虛或孕婦則不適合食用。
不過,進補仍需謹慎,特別是對於感冒發燒、消化不良、慢性病三高、體質容易上火的人,應避免「勁」補,以免加重病情。
恩主公醫院研發的冬季茶飲「冬煦茶」及針對不同體質設計的藥膳方,有平補的「冬季藥膳方」和溫補的「新冬季藥膳方」,不僅能爲寒冷的冬季增添暖意,還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促進健康,讓人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能夠更好地抵禦寒冬、守護身心健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則表示,三高慢性腎臟病患在冬天來臨時可能會因爲天候不佳,循環不佳而導致氣血不足或失衡,併發急性變化。如果能經中醫師診斷體質證型後,由中藥或藥膳來適當調理,可以改善身體狀態。
陳建宏表示,中醫師會根據需要提出溫補、平補、涼補等建議。如高血壓、高血脂者應避免高油脂、過鹹食物;糖尿病應適量糖份攝取;慢性腎臟病應避免高糖份、高油脂、高蛋白、過鹹食物;素食者應適量蛋白質、油脂攝取。
另外,利用烹調方式或添加熱性食材,以改變蔬菜寒涼性味,利用中藥或藥膳在冬令進補上,能幫助所有國人可以舒服過冬、改善身體健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推出冬令進補茶包,藥物組成:黨蔘、黃耆、桂枝、枸杞、紅棗、小茴香等,適應症有氣血虛弱、脾胃功能不佳、四肢畏寒患者、冬天容易受寒感冒、鼻過敏加重、腰痠,頭暈目眩,視力減退等症狀,可洽中醫師諮詢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