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房地合一45%稅率過高?恐均貧化
臺南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明成認爲,房地合一稅率超過15%以上都算過高,政府應創造「均富」而非「均貧」社會。
文.顏瓊真
行政院終於在五月十三日敲定「房地合一」實價課稅的草案版本,自明(二○一六)年一月一日起,賣出持有不到一年的非自用住宅,獲利部分要課徵四五%的重稅。此舉,引來臺南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明成批評「稅率過高」,並且認爲,只要超過一五%以上都算過高。他表示,政府施政是要創造「均富」社會,而不是「均貧」社會。
行政院拍板定案、要送立法院審議的房地合一草案版本,內容大致維持「日出條款」,符合自住條件者、資本利得在四百萬元以內免稅,且有重購退稅等相關條件。至於稅率依持有時間不同,有不同課稅級距,短期持有者,如持有一年以下課四五%;持有一年以上、二年以下者課三五%;持有二年以上、十年以下者課二○%;持有超過十年者則課一五%。
公會希望房地合一案儘快底定臺南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於五月十四日召開第六屆第三次會員大會,理事長黃明成語氣和緩地主持會議,但私底下一提起行政院房地合一版本就搖頭。 他談到,包括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林正雄在內,二十多個縣市公會理事長已於十三日下午一起北上,到民進黨中央黨部拜會秘書長蘇嘉全。
他們提出的訴求包括:一、希望民進黨立院黨團不要阻擋房地合一法案在本會期的通過,因爲政策的不明朗,造成房地產市場交易量大幅萎縮,已影響到全臺房仲經紀人員的生計;二、房地合一的稅率過高,希望立委們不要再「加碼」,反而要考量到大多數的自有房屋民衆,都是拿扣完個人綜合所得稅後所存的錢購買房屋,這些人持有房屋,不該被政府「處罰」。
除此之外,各公會理事長們也打算拜會中國國民黨,提出同樣的訴求。
黃明成指出,政府政策搖擺不定,對具有龍頭產業之稱的房地產是最大的傷害。以去年移轉棟數三十二萬五八九棟來看,已較二○○三年SARS發生的當年還低,而他也非常悲觀地認爲,由於明年初有總統大選,使得下半年的房市交易會提前受到選舉因素干擾,買盤會停滯不前,故今年全年的移轉棟數將更低,恐怕只有二十五萬棟。
房地合一稅率低於15%才合理
針對房地合一的行政院版本,黃明成批評政策形成的過程缺點多,如財政部才舉辦兩場公聽會,就關起門來擬定草案;此外,稅率也從一五%~三五%,又到固定只有一七%,如今,行政院版本卻是從一五%~四五%。有哪位官員可以對外解說,這些數字從何而來?再者,配套措施不完善,雖然有重購退稅的輔助措施,但以臺灣目前持有房地產者,五月要繳房屋稅、十一月繳地價稅;賣掉房子,賣方要繳土地增值稅,買方要負擔契稅,且個人綜合所得稅中要課財產交易所得,稅負疊牀架屋,重複課稅。
黃明成表示,所有的公會理事長都沒有反對「房地合一」,但在追求居住的公平正義時,政府的稅制一定要合理,應全面性地檢討,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否則受傷的一定是百姓。政府要打房,要知道房地產被打垮,其相關的產業難保不蕭條,傷害的是國家的經濟。他認爲,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稅率也只有一七%,但是房地合一的稅率竟然要到四五%,不僅過高,且事實上只要超過一五%的都算偏高,應該在一五%以內才合理。因爲,每個買房的民衆,都是拿扣完個人綜所稅後的錢來買房。
黃明成語重心長地說,政府施政應該從提高人民所得去努力,而不是去打壓某一產業;政府應該是要創造「均富」社會,而不是「均貧」社會。他更談到,政府打房總是「以拖待變」,「不確定的政策,就是最好的打房政策」,結果,造成買房的人呈現觀望態度,對房地產業和房仲業的傷害更大。
林正雄與營業保證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黃鵬,也出席了臺南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的會員大會,林正雄同樣談到,四五%的稅率太高,若加上民衆的綜所稅後,等於六○%~七○%,不僅舉國譁然,社會大衆更是一片罵聲。
政府施政應輕稅簡政林正雄說,政府沒打房前,每年有四十萬棟的移轉棟數,顯見一年有這麼多的住房需求;然而政府打房後,住房需求停滯,並沒有被滿足,是政府沒照顧到民衆的需求。即使如此,他還是希望立法院能儘速通過房地合一案,並希望立委們的攻防能促使該法案更能「輕稅簡政」,且在配套措施上能兼顧到民衆需求。
黃鵬也表示,臺灣的營所稅才一七%,房地合一稅率怎會訂一個四五%的最高稅率?此外,可以扣除的部分,到底有哪些?希望政府在配套措施方面能說清楚講明白,因爲房地合一對房市成交有很大的影響,他希望立法院儘速審議通過,畢竟房仲業賴以爲生的是成交量,而不是攀升的房價,因此站在房仲業的立場,仍支持房地合一儘快定案。
黃明成於2013年5月就任臺南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後,即非常重視會員的教育訓練,並與南臺科大合辦不少訓練活動。他不僅非常感謝南臺科大校長戴謙的幫忙,除了房仲人員的教育訓練活動之外,還在該校的商業管理學院企管系成立「不動產組」,進行產學合作,促進房仲業務的發展。(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769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