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寄生韓流!電影人盼引進國際人才 助臺流登亞洲文創風口
爲圍堵陸資影音平臺來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祭出專法,然而,此法上路是否就能抵擋「文化入侵」,就能讓臺灣影視產業迎來春天?電影工作者黃煒哲認爲,最大挑戰在於,臺灣的創作相對單一,不過,受到外部因素影響,臺灣正處於亞洲內容、華語影片的風口,應該開放國際人才來臺,搶佔紅利推廣臺流。
經濟部與NCC聯手,限制以代理商模式在臺經營的大陸OTT,其中一個理由是認爲平臺上雖有臺劇,但臺灣創作方爲了上架,恐怕得面臨內容審查、自我審查,不但扼殺創作自由,更擔心成爲對岸的宣傳窗口,「文化入侵」的白手套、代理人。
▲有電影人認爲臺灣正站在華語甚至亞洲影視文創產業風口。(圖/達志示意圖)
對於下架大陸OTT的影響,電影工作者黃煒哲向《ETtoday新聞雲》分析,下架之後,等於回到沒有愛奇藝之前,「在那個階段,臺灣的創作其實也偏低,創作出來的作品種類單一,不夠多元」。他認爲,雖然臺灣在藝術片、社會寫實的故事非常成熟,但影視創作需要走向更多元環境,還有類型化的創作環境,像動作片、恐怖片、歷史題材等。
黃煒哲坦言,雖然政府下架大陸OTT是擔心內容限縮,實際上,大陸內部的創作環境也遇到瓶頸;至於香港,大部分電影的人才都因爲一腳在大陸,所以港片越來越少有好的表現,「排除香港、大陸,臺灣自然上到風口,有好的創作環境,政府應該支持產業,文化走出去,對國人的自信提升纔是真的提升。」
在北京從事電影工作,來自香港的Amanda也抱持類似看法。她認爲,北京對影視創作主題有特定標準,而香港,在港區國安法頒佈實施後,也可預見未來的創作空間會被限縮,「政府介入文創產業的發展,只會越來越深」。
Amanda表示,香港電影圈的朋友都說已經到了選擇的關鍵點,是要放棄創作生活,還是到下一個地方創作,「於是有人到大陸、到新加坡、到美國。」她認爲,臺灣應該爭取海外的文化產業工作者到臺灣,或許能夠讓文創產業的發展,帶動文化自信增長,進軍國際。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團隊在金鐘獎頒獎典禮合影。(圖/ETtoday攝影中心)
對於文化輸出,黃煒哲則認爲,臺灣的類型片若能出國較量,到亞洲、到Netfilx去較量,也就代表臺灣的故事走出去,臺灣的精神自然而然能走出去,「美國就是透過影視作品輸出美國價值、美國文化,相比到處辦博覽會、活動等,文化自信跟文化輸出,品質提升跟內容多元化才能讓世界看到臺灣存在。」
事實上,撇開美國不談,和臺灣同處亞洲的南韓,近年影視產業的品質提升也是有目共睹,「韓流」不僅席捲亞洲,連歐美也不例外。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指出,南韓早在1994年就決心推動文化產業,全因爲當時的總統金泳三出席一場國家科學技術諮詢會議,得知電影《侏儸紀公園》一年賺進8億5000萬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南韓汽車出口150萬輛產生的收益。
▲韓劇《屍戰朝鮮》特效讓觀影者印象深刻。(圖/Netflix提供)
南韓文創產業的推手,莫過於「文化產業振興院」,他們認定的文創產業共有出版、電視、廣告、遊戲、電影、音樂、漫畫及動畫片等10種,經過多年發展,南韓文創產業的產值幾乎可與半導體梯匹敵。
爲了效法南韓打造「韓流」,政府在去年上半年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希望透過政府輔導,將臺灣品牌拓展到海外。然而,要如何打造臺灣特色的「臺流」,而不光是「寄生韓流」,政府仍需跳脫傳統思維,也就是發補助,不輔導。
黃煒哲以南韓的特效公司爲例,一旦接到海外訂單,政府會再加碼補助,刺激競爭、提升品質。此外,臺灣也應發揮多元市場的優勢,擁抱更多國際人才到臺灣共同創作,「香港沒有好的環境,他們是不是願意過來?帶着臺灣人共同創作,創造新的華語時代。若沒有注入新的元素,市場還是那個市場。」
他認爲,只有讓國際上,各種環節的文創工作者到臺灣工作、發展,刺激本土文創產業,才能讓從根本改變臺灣文創的國際品質,「引進他們,協助臺灣文創產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