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版《風聲》:實驗諜戰劇打開新方式

新華網北京1月28日電(記者張淳)代號爲“老鬼”的地下工作者打入日僞情報組織內部,面對身份暴露的危險與敵人展開周旋,想方設法將情報傳遞出去……這是一個觀衆並不陌生的諜戰故事

日前,這個經典題材被再次改編搬上熒屏,以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撲朔迷離的故事走向吸引了大批忠實觀衆,即使在播出結束後,依然熱情不減討論不斷。

這部由李雲亮執導、賈東巖編劇的《風聲》,在繼承原著小說精髓基礎上,詳細展開了推理探秘過程、創新挖掘了故事線索,打造出了一部充滿懸疑推理與高智商博弈的作品

“其實‘風聲’可以有多重含義,既是一種聲音,也是一個消息”,編劇賈東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聽到了一個風聲之後,如何去面對、如何去判斷,如何把混雜的真實信息和虛假信息整理分析,這纔是我們劇中要表達的重點。”

導演李雲亮認爲該劇精彩之處就在於“雖然很多人知道了謎底但還會去猜,因爲你帶動了他的一種思維方式,他不是直白的表現,而是需要大家動腦子推理出事情的來龍去脈。”

細節懸疑燒腦 作品值得回味反覆觀看

《風聲》是作家麥家的經典IP,由周迅李冰冰等主演的影版作品也是一部高水準諜戰片,因此再次開拍劇版《風聲》並非易事。在終極答案已事先被人知曉的情況下,如何推進縝密的破案邏輯、如何演繹推理解密過程、如何刻畫複雜多變的人物形象,對編劇和導演來說都是莫大挑戰

面對改編難題,導演李雲亮自有看法,“謎底不重要,這個過程纔有趣味。”他說,“我們在拍攝的時候,就想要打破傳統習慣,所以加強了觀衆和劇的互動感,你要看懂的話就會跟着劇情猜下去,跟着不斷地思考,發現這是個剝開層層細節、探秘真相的過程。”

作品播出後,在基本沒有宣傳的情況下,《風聲》的收視和口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導演李雲亮坦言對如今的播出結果還是滿意的,“當時大家就說好要做一個實驗,那肯定是有風險的。現在已經比我預想的要好,不但播出了,而且還有這麼多人喜歡。

而編劇賈東巖則認爲略有遺憾,當時的大膽嘗試,因爲播出時間的推後,失去先機。例如“雙女主”設定,在幾年前劇本創作之初,同類作品中還是鮮有嘗試,而到播出時,卻變得不再新鮮了,“但好在我們的雙女主設定,還是得到了觀衆的肯定的”。

劇中角色之間的鬥智鬥勇,反覆變換的相互關係,爲劇情增色不少。編劇賈東巖認爲改編劇本時“最難以處理的就是五個主角的關係,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清晰的目的:就是都要活下去。但這樣寫的話,會讓觀衆覺得這個戲很灰暗,到最後就徹底變成爾虞我詐了。所以我們真正難調的是如何讓這五個人既互相害着,還互相關愛,讓他們之間始終保持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作爲編劇,賈東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觀衆反覆觀看、琢磨,“我們當時秉持的一個想法就是很多事情不用說透,觀衆如果研究下去、在看第一遍第二遍時,感受都會不一樣。”

拒絕標籤人物 臺詞精彩因爲言之有物

大段的對白交鋒,錯綜的事件交織,封閉的密室推理……這些既是《風聲》的精彩之處,但同時也是改編拍攝的難點所在。在導演李雲亮看來,如何在幾近於靜止的畫面中,展開情節推進,並讓觀衆有興趣看下去而不厭煩、不產生視覺疲勞,實在頗費心思的一件事。

爲避免成爲枯燥的對白式推理劇,《風聲》通過交叉剪輯、閃回、倒敘、插敘、旁白等多種剪輯手法,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角色的身份信息與隱藏線索同時傳遞給觀衆,還原了劇本的精彩推理。

在李雲亮的設計裡,劇中的每一個閃回、每一個鏡頭都是有意義的,但這樣的強內容輸出,也給編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這部劇中的素材是一般電視劇的3到4倍,設計的人物情景故事,每個元素都要來回翻好幾翻。”

“所以你必須要看到結局。每一個人物直到死的那一場戲的時候,你才能完整的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劇版《風聲》,並沒有簡單地爲角色貼上性格標籤,而是通過深入挖掘人物厚度與深度來完成設計。導演李雲亮坦言,劇本在原小說基礎上,結合不同角色的背景故事,補全了人物前史和動機,並將人物最後走向、命運,隱藏在了羅生門式的表達中,觀衆需要跟隨劇情發展,一步步探尋衆人身上的秘密。

作爲一部以對白爲主的作品,《風聲》中的臺詞收穫了大批劇迷的好評,對此導演李雲亮直言,“臺詞好是因爲言之有物,就像這個人活了一樣,比如王田香說的就是市井語言、而金生火就是紳士型的。每個人物的設置不一樣,語言就不一樣。並且我們在拍戲的時候,就聲明瞭所有演員都不改臺詞。”

挑戰倍速觀看 藝術道路沒有投機取巧

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習慣於高強度、移動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因此倍速、碎片看劇成爲了很多人的首選。導演李雲亮感嘆,“這是個飛速發展時代,好處是我們的思想不斷往前走,不斷嘗試新的東西;但壞處是沒有空琢磨,沒有耐心了,我們(在劇中)設計了很多精彩的東西,希望觀衆能慢下來仔細地看一看。”

儘管環境在變、收視習慣在變,但內容爲王的道理並未改變,劇集的內容品質永遠都是能否獲取觀衆的重要因素。正因爲如此,編劇賈東巖改編《風聲》的過程中,爲成功塑造劇中的人物關係,閱讀了大量的博弈論書籍,“把他們每一次的小交鋒,兩個人之間的、三個人之間的甚至五個人七個人之間的交鋒,做成了一場場博弈論的經典模型。”

在編劇賈東巖看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天然就是複雜的,“只要把那種複雜性展示出來,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感,觀衆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他願意怎麼理解都對。”

導演李雲亮對此非常認同,“把這種人物放在一起,就自然會往前發展,因爲他足夠複雜。可以無限的想象他們各種各樣的戲,沒有必要去依靠外部事件推動(情節)。”

談到好作品的標準,編劇賈東巖說:“好的戲劇,它的一些關鍵點上可以產生無數種的解讀方式。”他舉例說,“比如某一個人拿着刀要殺另一個人,在那一刻他停下來然後轉身走了,爲什麼?其實真的把理由說出來,這段戲就變得沒那麼好玩了。而沒有說出這個理由,當每個人看的時候都有不同的答案,每個人都會試圖用自己心裡那個答案來去解讀這個事情。”

在賈東巖的理念中,“事實只有一個,但真相有很多個”。他解釋道:“因爲每個人看問題角度不同,發現的真相都不一樣。而且這個真相很多時候是基於你的心理原因,你覺得這是事情的真相,(有了)心理原因就不是一個客觀的看法了,所以事實是一個擺在那裡,但解讀會有很多種。”

在導演李雲亮和編劇賈東巖的共同努力下,劇版《風聲》用製作精良的劇本和反套路的故事架構,收穫了屬於自己的超高粘性受衆羣。“雖然在時代大潮裡,我們只是滄海一粟,但也許《風聲》(的努力),可以爲將來的諜戰劇創作帶來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