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時代 綠能蓄勢待發

背景圖片圖/本報資料照片

背景圖片圖/本報資料照片

若未來疫情有改善,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儲能市場預計在2021年反彈,全球市場產值將成長至2,461億美元,漲幅18%。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來隨着各國的經濟發展,全球對能源的需求持續增加,電力及能源產業儼然被視爲新興高科技產業。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同時是政府規畫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在綠能概念帶動下,電力及能源產業逐步走向跨領域整合發展,臺灣更需趁早培育相關人才佈局下世代跨領域電力人才培育,臺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特別舉辦「綠能跨域創新,新世代人才菁英論壇」,邀請重量級專家參與。

包括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展南考試院第13屆考試委員暨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講座教授姚立德、LinkedIn臺灣區資深客戶經理顏淑芬、臺電副總經理徐造華、達德能源法務人資總監申心蓓、臺達電子人資長陳啓禎、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周怡君舉行座談,一同分享電力產業動態與人才需求,論壇現場吸引近300位產官學研人士參與,顯示此一議題已廣受社會重視與關注。

創造良好就業環境 培育臺灣綠領人才

從國際綠能趨勢分析,根據IEK Consulting資料,2020年受到全球COVID-19疫情影響,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及儲能市場產值較2019年下滑。若未來疫情有改善,上述三產業預計在2021年反彈,全球市場產值將從2,076億美元成長至2,461億美元,漲幅18%。面對疫後國際綠能產業新趨勢,電力與能源產業的人才需求,LinkedIn臺灣區資深客戶經理顏淑芬指出,透過全球最大專業人士的社羣平臺LinkedIn獨有的經濟圖譜(Economic Graph)資料庫,透過綠能主要技能關鍵字及相關性最高的職務等,進行綠能人才的初步分析。

以招募最多綠能人才的前幾大國家進行來看,發現綠能人才主要投身於再生能源與環境、石油及能源、研究、公用事業、電子製造業、資訊科技服務、資訊工程、建築、管理資訊服務、環保服務等十大產業,反映出未來人才不再僅限於既有領域,而是往跨領域整合擴散。「例如再生能源工程師、以及被哈佛商業評論稱爲21世界最性感職業的資料科學家,人數開始增加成長迅速,帶動相關工程與資料科學領域的發展,更成爲綠能領域提升營運績效的新星。」顏淑芬說明,全球綠能人才多具備能量效率、永續、及電機工程的技能;與此同時,大數據、資料分析、與機器學習等,則是目前可見成長快速的技能。

焦點轉到臺灣,顏淑芬指出,臺灣在全球符合綠能條件領域的人才庫中,排名相對落後,過去一年更呈現負成長趨勢,顯示臺灣該類人才可能因故移居海外,或離開綠能職場領域。她也建議,如何培育更多包括電子製造、資訊科技服務業、管理製造業等跨領域人才,「有賴產官學合作來創造更多機會,政府可參考如新加坡政府SkillsFuture專案,定義與未來相關的重要技能,提供有意願的國民重新培養關鍵技能;學校也可根據技能趨勢爲學生打造相應的學程,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及就業機會企業亦可提供員工多元在職學習機會,讓既有員工持續學習,以因應日新月異的產業變革」。

電力人才荒 產官學研設平臺對接成解方

論壇主持人、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展南表示,電網人才在全球綠電趨勢及競爭力上較其他產業弱勢。臺灣需聚焦在當前的最重要的關鍵議題,亦即探究:臺灣在電力及電網人才的真正需求爲何?又需要建立何種養成策略?

盧展南指出,行政院最近舉辦「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會議中第一個主題就談到「人才與價值創造」,可聆聽到國內許多科技業有很大量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半導體、5G。「當然,也有不少綠能產業提及人才需求,陸續看到政府規畫協助半導體學院、AI人工智慧學院的育才計劃,卻還沒有智慧電網學院相關規劃。」

在電力人才的議題上,考試院第13屆考試委員,同時也是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講座教授姚立德以《新世代能源科技人才的培養》爲主題,發表建言。姚立德表示,過去由於電力產業就業機會有限、電業環境相對保守;但近來在政府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大幅開拓技術與市場需求等因素下展現曙光,對此臺電也已積極投入輔助服務,帶動儲能及需量反應技術發展及商機。在人才養成策略上,他建議可仰賴產官學積極合作,例如透過產業界之實習機會、研究計劃,以及與教育部之產學博士計劃等進行人才培育;透過政府以政策引導,擴大再生能源市場,讓臺灣有機會成爲亞洲綠能大國,並創造產業鏈,進行技術及經驗輸出;在課程創新上,也可多設計領域式課程如「智慧電網」、跨領域學習課程如「人工智慧」等,並將資通訊科技及物聯網技術適度與傳統能源科技結合,以提高學子興趣。

充實電力人才 產官學研齊努力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遊振偉迴應表示,政府已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要達到20%的目標,隨着電力與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業界迫切需要跨域整合、具備各樣專長的優質人才投入,姚教授提出的建議是很好的起點,如何讓產、官、學、研攜手整合供給和需求面、兼顧理論與實務,教育是百年大計,加上政府的能源轉型2025年就要達標,更得要加緊腳步。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則強調,電力人才的需求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再加上,上層的人才很快面臨退休,需求更顯迫切,希望工業局、能源局、工研院產業學院等能跨單位整合,更盼產業界大聲疾呼,才能讓政府聽見民間的聲音。

臺電副總經理徐造華指出,面對能源轉型挑戰,臺電須在穩定供電前提下,兼顧未來發展所需人才。過往電力人才以電機與機械爲主,如今邁向多元化,爲發展再生能源、AI大數據分析、智慧電網等領域,新增招募生態、水利與統計資訊等人才,透過跨領域人才滿足分散式能源發展,同時迎接大數據趨勢。以臺電來說,未來三年將有約3,700人退休,臺電將此退離危機化爲轉機,精準招募未來發展所需人才,透過與學界合作,甄選對電力有熱忱的在學研究生並提供獎學金,鼓勵朝實務方向研究,養成即戰力人才,如首屆獲得劉書勝紀念獎,來自臺電電力調度處的鄭宇軒,就是透過研究所獎學金機制進入臺電,效果卓越。面對VUCA時代,在國營體制下如何與時俱進電力人才佈局,臺電表示需要不斷省思前進。

三大跨域人才 厚實能源產業硬實力

達德能源法務與人資總監申心蓓從離岸風電廠商角度來看臺灣的人才缺口,她觀察,若未來臺灣電力與能源產業想要長足發展,所需跨域人才必須涵蓋跨界跨國與跨性別等三大類。

申心蓓認爲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佔首位:「第一是跨界,推動離岸風電等能源產業,所需的人才不只要懂專業技術,還需瞭解相關法規規範,併兼具跟地方政府溝通能力。」其次是「跨國」,臺灣離岸風電等新興能源產業,多由外商與本土廠商共同進行相關營造,因此必須有良好的英文溝通能力,才能讓各國供應廠商合作無間;第三、跨性別,有別於傳統認爲電力與能源領域多以男性居多,申心蓓強調「現在綠能產業非常重視與政府、民衆的溝通,以確保工程順利進行,溝通是女性強項,將可成爲進入能源與電力領域的契機。」

政府協助嫁接產學 人才養成更接地氣

針對2021年實施之《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用電大戶條款)上路,臺達動作積極。目前綠能應用有太陽能(逆變器 Inverter 與儲能系統)與風電(雙饋風電變流器、發電機與儲能系統),產品線齊全。臺達人資長陳啓禎表示,臺達對儲能人才需求迫切,只是相關人才除了要精進專業技術,同時也要提升通訊、AI人工智慧及表達等能力。

陳啓禎進一步指出,人才培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必須政府、產業與學界共同投入。專業技術培養與提供跨領域知識,以及如何深化在職進修,是企業很重要的任務。面對電力人才供不應求,企業與其坐吃山空,不如開放更重要資源,他認爲,透過政府協助搭橋建立產學合作平臺,由學校提供電力知識與人才培育,企業提供實習、在職訓練等育成機會,三方攜手合作讓人才養成更接地氣,加速電力人才成爲產業可用之兵將。

三大主軸 佈局人才養成術

面對綠領人才需求,工研院於2019年號召30餘家知名廠商成立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兩年間匯聚產學研頂尖師資辦理九大學程,培育上千名智慧電網與綠能相關人才。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周怡君表示,電網學校分爲三大主軸,第一,透過搞懂電網十堂課進行社會教育,提供基礎知識與正確觀念;第二,深入校園,與學校合作辦理「電網產業契機專題」學分班,安排產業專家講授,讓年輕學子及早掌握產業發展動態,進而深入學習投入產業;第三,滿足產業創新之從業人員能力提升需求,開辦智慧電網、智能、儲能、風能與新商業模式等跨領域課程,課程主題完整且貼近實務,除了產業中重量級廠商派員工受訓,更看到跨產業的廠商也派員上課,爲未來跨足電網與綠能領域提早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