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鉅變領導.小步快跑
1987年6月12日,美國雷根總統站在象徵凱旋的布萊登堡門前,對着柏林圍牆發表演說:「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這句震古鑠今的偉大呼籲,反映了當時東歐無以爲繼的窘境、也預告了1989年共產國家發生系列性政治變動。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佈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圍牆因故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象徵隔絕、壓迫、戰爭與恐懼的崩解,東、西德1990年10月3日統一。諷刺的是,紀念柏林圍牆倒塌30年的2019年,作家Tim Marshall寫了一本暢銷書Divided: Why We're Living in an Age of Walls(中文書名「牆的時代」),拆牆的鐘擺正往築牆的方向回擺。
關稅牆、科技牆、匯率牆等各種築牆的走勢,指向同一堵堅固營壘的本質差異:意識型態,亦即自由民主對極權專制、或資本主義對共產(或社會)主義。當然,21世紀的各種意識型態也迥異於十九世紀濫觴期或20世紀發展期,各種修正勢必對這些理論架構提供了新的實踐挑戰。
近來,臺灣媒體針對「去美國化」提出受惠股的分析,無論是無法取得或真正落實自主創新(中國大陸胡溫體制時期的創新主旋律),臺積電、聯發科、穩懋、立積、茂達這些公司都實質受惠於轉單效應,逆向呼應筆者今年8月20日刊登於工商時報觀念平臺「從去中間化到去中國化的產業發展」。求生存在這個階段的需求遠比求發展更加強勁,無論從全球化回擺的民族主義力度多強、牆築得多高、去對方去得多徹底,生存下去的意圖主導了企業決策的所有走向。
受到意識型態牽連的產業經濟,大夢初醒般地理解環境掃瞄中的政治層面與社會層面並非聊備一格地與科技並列爲分析架構。面對迴流的強勁需求,臺灣各縣市經濟發展局長均使出渾身解術爭取產業園區的擴張,但更具挑戰的施政工作在於技術人力與科技人才的短缺。保守的經營者往往是見招拆招,等到事情「真的」發生了再說,有的挑戰可以用超高效率迴應,曠日費時的資源儲備則需要經營者以高瞻遠矚的能力及早預應(Proactive),人才儲備與調度就屬於這個領域。目前多數產業都面臨老一輩技術人力即將退休,而新的生產模式尚未臻成熟的青黃不接時期,若加上回流的臺商與供應鏈的佈局調整,臺灣目前面臨不僅是島內產業人才之爭,也即將面臨國際佈局時的幹部短缺。
逢甲大學外語教學中心最近接獲一家廠商的捐助,相關經費指定用途要聘用教授西班牙語的專業師資,無意間透漏出廠商對於嫺熟西班牙語人才的急迫需求。沒錯!西班牙語。自去年4月揭開序幕的美中貿易戰,臺灣過去倚重的出口區域中國市場佔比逐步下降,而出口至美國市場節節攀升,雖然「地產地銷」已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白皮書中被揭示,但直到這兩年全球貿易與投資架構鉅變纔出現顯著的變化,顯然「觀望」並非臺商的獨家罩門。
無論學語言或學專業,恐怕比起建廠房、做環評,耗費更多時日與心力,因此,在各種生命週期(包括產品、模式或產業生態)都在緊縮的時代,以因應(Reactive)策略應對外部變局絕非上策。預應或因應的策略心態,源自於主事者的心態保守與否,其間的落差對日常管理影響程度已經夠嗆了,對中長程經營績效的衝擊更是深遠!
經營者的眼光若銳利、深邃,不會忽略近三十年的全球化鐘擺正朝修正的方向調整,但如何在掌握趨勢後採取行動對應,將區分出領導力的優劣,也提高了經營者的淘汰速率。針對發展趨勢進行碎片化的規劃切割,並以較短執行期程的小型計劃取代較無彈性的中長程規劃,是當前策略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思考與執行的時間尺度若太短,往往又淪爲見樹不見林的策略近視。競爭的壓力不曾或輕、速度不曾或緩、內含不曾或簡,經營者感知與解讀盤根錯節的外部經營變局,轉譯爲有效的策略,以處理牽連甚廣、並駕齊驅的企業既有流程與數位轉型,值此劇變時代,小步快跑不失爲一絕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