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學習半導體的政治經濟學

筆者對此見怪不怪,我平日投稿,文章中「大陸」早有被更改爲「中國」之經驗;還有編輯主動把和中國有關的文字段落刪除,以增加可讀性,避免引人反感。由於文章反應相當好,讓我啼笑皆非,反而要感謝編輯。

臺灣對中國的仇恨,從行政院長蘇貞昌公開指責冬奧臺灣選手黃鬱婷不當言行可見一斑,甚至要求主管機關進行調查、予以處分。但近日蔡英文總統出席蔣經國園區開幕儀式,卻強調當年蔣經國「反共保臺」是臺灣現在極需思考的議題;另外近日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記者會上表示,自己是客家人,希望有機會到臺灣和客家鄉親面對面交流。由此可見兩岸人民希望往中間靠攏。

最近臺積電公開招聘「產業情報分析師」,必須是政治學博士,具美中臺關係及政治經濟等相關背景。由於待遇相當好,短時間吸引大量人才投履歷,造成社會話題。說明傳統產業研究已不足以滿足需求,未來決定臺積電及全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不再只是技術、產品和市場而已,還包括政治。臺灣人熱衷政治,每天八點檔名嘴從不缺少,但是否真能滿足臺積電需要?

事實上,臺積電要的人才非常難找,因爲同時需要具備對於以下領域的理解,既是跨地域又跨領域。

第一、對美國政治必須理解。中美經貿大戰,臺灣爲最大受益者,政府全面擁抱美國。但問題是臺灣過去20年強調本土化,許多人又前往中國大陸發展,與美國愈來愈脫鉤,以致現在瞭解美國政經實務的人不多,不論是政府或企業,都只能作表面文章。

美國政治嚴重兩極化,民主黨和共和黨水火不容,專家甚至不排除內戰的可能。從川普開始到現在拜登,一個衰退中的美國,對全球的發展可以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未來內政對外交肯定會有深刻影響。

第二、對中國政治必須深入體會。在當前政治氛圍下,臺灣人對中國大陸政治的敏銳度嚴重退化。40年前,臺灣把大陸視爲戰略敵人,做了許多功課瞭解對方,知己知彼。今天台灣對大陸敵意依舊,但完全不再研究中國,只會陷入口水漫灌,政府的智庫也不再有預算進行兩岸相關研究,將資源轉往他處。

大陸這兩年已放棄和臺灣交流,直接談統一的路徑圖和時間表,臺積電如要評估未來風險,一定要對「和統」或「武統」有深入研究,並且深入瞭解習近平思想及中共政權運作,不可掉以輕心。

第三、必須瞭解臺灣政治藍綠運作方式。這種人才倒是很多,但坦白說也是風險,因爲有政治立場的偏頗,且多半着重於地方選舉,請問了解國際政治實務的人才究竟有多少?國民黨時期有經驗的外交官多半已退休或不被重用,剩下的許多是新手上路。

第四、必須瞭解全球政治情勢。在一個去全球化和美國不再是老大的時代,中國和俄羅斯崛起,英國脫歐後的歐盟面臨崩解,掙扎地找尋自己的定位,光一個俄烏危機即可能連動臺海局勢,更不用說「印太戰略」和中東危機,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豈是紙上談兵所能看透?

第五、必須瞭解經濟、金融與科技。川普的中美貿易大戰始於經濟,引伸到科技、金融,到現在發展成全方位的地緣政治角力。臺灣一向是外交孤兒,國際和區域聯盟一個都沒有進去,邦交國沒有幾個,又如何能懂得國際政治的現實?講來講去都是配角,只有理論。

整體來說,臺積電要找到對的政治經濟專家,難度非常之高。比較好的作法,是針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議題,委請外國專家,而政治博士的角色是協調者,出題目給別人解答,自己只要統合彙整各方專業意見,千萬不要自己嘗試解答,否則最後可能害了臺積電,也誤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