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美國再打過來我們還“過不過鴨綠江”?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
70年前的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70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一次回顧抗美援朝之戰,去再次弘揚抗美援朝精神,是因爲今天的形勢和1950年有諸多相似之處。
我們之所以能打贏朝鮮戰爭,是因爲我們1949年前就已然建立了一個團結人民的政權。在解放戰爭決戰前夕的1948年,解放區裡已經通過“土改”解放了生產力,爲日後的人民政權奠定了經濟基礎。以解放戰爭的重要戰場——東北戰場爲例。中共中央東北局先後在南北滿的東北農村開展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運動,貫徹落實《中國土地法大綱》等文件,領導東北地區的農民羣衆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東北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調動了農民參加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解放了基礎促進了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許多地方的生產力被解放,富餘的勞動力就投入解放戰爭當中。
此外土改還有巨大的政治作用,在“保家保田”的響亮口號下,團結起來的解放區居民將自己優秀的子弟送往東北野戰軍參軍,許多地方的參軍比率甚至達到了6%——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極高的動員效率。
有了龐大的人力,解放區還需要現代化的財政手段去供養這支軍隊。解放區通過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建立了基層黨委。我們人民政權,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一杆子捅到底”,將政策推行到村裡。
同時,全國各個解放區的中央機構史無前例地可以從基層直接徵稅,空前提高了財政水平。此外,在掀翻了三座大山以後,我們不僅空前解放了生產力,糧食豐收、糧本位貨幣穩定、物流順暢、市場活躍、關稅自主等情況進一步增加了各個解放區的稅收。1948年,光是東北局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200億斤小米,同期整個國民政府控制的3億人口,其財政稅收也只有9000萬美元,摺合當時的物價的話,只有東北局的八分之一。和國民黨當局比,我們財政使用效率極高,在東北地區,平均18名農民就能供養一名軍人。
龐大的人力和豐富的財政幫助解放區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全國性的動員體制,源源不斷的新兵充實了全國各地的解放軍兵源,至1948年年初,冬季攻勢結束以後,我東北野戰軍已經建立起12個縱隊98萬人的龐大軍隊。而與此同時,其他幾個野戰軍也在大量徵兵建立正規軍縱隊,同時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三十八軍軍歌所唱的“勞動人民上戰場,復仇見本領”,就是對這一場景的如實反應。日後我們在朝鮮戰場上表現出來的完善的組織能力,也是在這時建立的。整個東北人口,貢獻了多達165萬名軍人蔘軍。而隨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我們也只是先後動員了全國190萬兵員。
除了財政,我們的解放軍,也在戰爭中學習了現代戰爭,利用手頭的一切資源,繳獲國民黨和日僞機器技術兵器,改造培養使用兵器的特種兵,建立起了一支重視技術兵器的現代化軍隊。1948年,以東北野戰軍爲例,我軍已經建立了3個預備役炮兵師,後變爲3個炮縱隊。各個縱隊已經直轄炮兵團、師有炮兵營,全東北野戰軍共有炮連275個,火炮4518門。除了龐大的火炮編隊以外,我們的裝甲兵、工程兵、後勤部門也在持續兩年的戰爭中建立了起來,我軍初步成爲一支諸兵種合成化軍隊。
同時,一批東北軍區下轄的軍校,比如老航校、高炮學校、東北藥科學校等,也建立了起來,開始進行人才建設,爲日後的正規化建設與抗美援朝戰場提供數十萬名技術兵種組成得到新鮮血液。
特種兵建設如火如荼,全國各地也逐漸吸納舊的資產階級工業、日僞工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軍工廠。1946年,東北局成立建新公司,以生產、復裝炮彈子彈用於軍需。裕華工廠始建於1947年5月,廠址位於原日僞經營的三合板工廠舊址,主要承擔炮彈總裝任務。宏昌工廠始建於1947年6月初,由日本人留下的一個採石機修所改建而成,主要承擔炮彈引信的研製、生產任務。1947年7月1日,旅大地委從蘇軍手中接管了滿洲化學工廠、大華制鋼廠、進和鐵工廠、大連制罐廠等4家工廠。同在1947年,東北戰車團以少數技術工人,建立了一個專門負責坦克、裝甲車和汽車拼接和修理的簡陋修理工廠。動員起來的工人農民,唱着歌,推着車,將蔣家王朝推下了海。司令員粟裕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原因時也曾說:“華東戰場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華東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製造的大炮彈。”
經過解放戰爭長達3年的改造,解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已經遠非反動的國統區可以比擬,我們也在1949年頭幾個月殲滅了國民黨的軍事集團,渡過了長江天險,迎接了國家的新生。
儘管如此,但回到1949年,我們彼時在經濟上,還是有很多的困難。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但我們新生的人民政權已經基本實現了統一,全國上下一盤棋。但彼時由於戰爭尚未結束等原因,貨幣超發,市場有通貨膨脹、非解放區失業情況嚴重,而農業收成不好也影響了糧食本位經濟的基本盤。
儘管我們通過經濟改革,有效提高了稅收和財政使用效率,但彼時還在戰火之中的新中國卻面臨嚴重的收支不足問題。資料顯示,1949年全國全年財政收入爲303億斤小米,摺合人民幣62.17億元,美元11億(推算),是國民黨全盛時期(1946年)的四倍,但我國當年財政支出爲576億斤小米,財政赤字爲273億斤小米。
收拾爛攤子,就是對那個時期財政最好的寫照
根據1949年的預想,我們本來計劃,在全國大部分都解放以後,要一邊進行工業化、一邊進行國防現代化。1949年,我們開始進行精簡整編,裁軍復員100萬人進行建設、將軍區的學校劃分給中央的部門。同時整合新建軍事工業和正規化建設,初步建設海軍、空軍、特種兵。按照原定的計劃,我們應該是在1950年建立起正規化編制,成立新的部門、將原來的野戰軍軍政分離爲軍區、軍,兵組建特種技術分隊。如果沒有6·25戰爭,人民政府和人民軍隊可以在幾年之內建立起一支現代化水平的國防軍。
第一戰車學校,隸屬於東北軍區,是在1950年8月才成立的
不過,美國人沒有給我們這個機會。6·25戰爭爆發以後,美國很快就出兵朝鮮,7月2日美軍在釜山登陸,9月15日,麥克阿瑟發起仁川登陸、朝鮮主力被圍殲。9月29日,:“聯合國軍”率先越過三八線,兵峰直指鴨綠江,肆意炸射我邊民,對我國造成了嚴重的國防威脅。正如彭德懷事後回憶的那樣“……美軍一越過三八線,我就知道抗美援朝不得不打”。對於新成立的共和國來講,1950年,我們需要依靠1949年的基礎來打一場“境外衛國戰爭”,而我們的對手則是全球最強大的霸權主義國家。
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在經濟上,我們就難以支持一場現代化的戰爭。本來儘管我們在1949年有赤字,但由於我們貨幣超發有限,軍事行動減少,市場相對穩定,赤字問題也有望在1950年得到解決。毛主席也在1950年的《爲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說,“……土地改革已經完成,社會秩序已經安定,經濟建設工作已經開始走上軌道”。如果彼時的中國進入朝鮮,開啓一場數十萬人(事實上動員了190萬人)的戰爭,無疑會將解放後的經濟進程拖後幾年。
此外,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我國直接繼承了民國時期的軍工產業,這些落後工廠無法滿足國防軍需的需要。根據統計,1949年,我們人民兵工擁有94個工廠,接管了68個工廠,合併轉移以後,保留了47個工廠,設備3萬餘臺,職工九萬人。就以坦克工業爲例,我國在建國初期,儘可能地改造國民黨治下的大小工廠,以建立坦克制配廠、修理廠。1950年年初,我國接收北京長辛店鐵路南廠制配廠,這是我國首個坦克修理專廠,同時我國拿吉林省的暖氣材料廠改造了一個坦克修理廠。
這些由暖氣廠、鐵路配件廠改制而來的軍工業,配上東北地區的日僞殘留工業,就是建國初期我們的全部家當了。即便我們解放了廣大的工人階級投入到革命生產中,但我們和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鴻溝巨大,或者說我們根本沒有對比的資格。
不過,雖然我們的軍工業相對落後,但在我國已經初步建立全國政權,初步構建社會主義生產體系的1950年,我國的軍工業已經能“上下一股繩”,統一協調生產。毛澤東1949年說:“它有它的原子彈,我有我的手榴彈,我相信我的手榴彈會戰勝它的原子彈,它無非是個紙老虎”。毛主席說這話是有底氣的,因爲我們的手榴彈、子彈、乃至山炮彈是能實現大批量生產的。在一年前,就是全國各地的粗糙的軍工廠,生產了數十萬發日製和美製的山炮彈、榴炮彈、迫擊炮彈和數億發子彈,僅建新公司其一年的產能,已遠遠超過國民黨抗戰八年的產能總和。此外,由於這支初出茅廬的軍事工業存在,我們的武器裝備、軍事物資供應可以在戰爭中得到改善。這給了我們“全國動員,打擊侵略、改善裝備”的工業底氣。
我們初創的兵器工業,很快就爲部隊提供了急需的反坦克兵器 圖源:當代中國兵器工業
而在財政上,各地的收支在戰爭結束以後迅速趨於平衡,解放區的經濟建設工作步入正規,解放生產力帶來的物資增加也幫助我們有了組織一場局部戰爭的底氣。畢竟,在長達22年的革命戰爭中,我們也一直是一邊打仗,一邊組織經濟建設的。
而在軍事鬥爭準備上,從朝鮮爆發戰事開始,全國就開始建軍備戰。各地一邊在準備戰爭武器物資,整編備戰,一邊在成立新的技術兵種應對可能爆發的高科技戰爭。東北軍區的高炮師是1950年2月才成立的,航空兵司令部是7月才獨立的,其他的軍種、後勤部門,一部分是在1950年10月前成立的,一部分是在開戰以後才成立的。此外,各地開始齊整編制,搶修槍支火炮,練兵備戰,數百萬有經驗的革命戰士優秀的技戰術素養得以在解放戰爭後繼續保持。同時各個軍區也組織部隊進行反美訴苦,保家衛國教育,提高了部隊旺盛的士氣。
我們在經濟上遠不如美國,我們在財政上遠不如美國。但在1950年10月,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新中國的開國元勳在權衡我們的優勢和劣勢以後,在1950年10月5日達成一致,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東北邊防軍在動員中提到的幾點,也是我國當年“人民團結起來”的一種體現
後面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10月25日,我們在朝鮮戰場打贏了第一仗。隨後一年時間裡,我們初出茅廬的人民軍隊,用一系列軍事勝利將“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人民軍隊在這場戰爭中學習戰爭,完成了現代化、正規化的改造。我們利用財政總額33%左右的軍費支出,採購了60個蘇制陸軍師、30個蘇制空軍師的裝備,實現了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轉變,極大促進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並實現了對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的力量均勢。
美軍在三八線以北,損失了大量技術裝備,這是中國人民的翻身之仗
我們在抗美援朝的過程中,完成了剿匪、三反五反、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政治經濟建設。1952年8月4日,毛澤東在政協會議上發表講話,曾明確提到:“去年抗美援朝戰爭的費用,和國內建設的費用大體相等,一半一半。今年不同,戰爭費用估計只要用去年的一半。現在我們的部隊減少了,但是裝備加強了。”
到1953年,我們的志願軍在取得“金城戰役”這一多兵種聯合作戰勝利以後停戰。那時候的人民軍隊,已經是一支由1400輛蘇式坦克、3000架各型飛機組成的龐大現代化軍隊。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必勝之戰”,這場戰爭的結果,從1949年,或者說1921年以後,就必然註定了。
1949年,我們新生的國家固然是一窮二白的,但我們人民政權的組織架構是科學而又先進的。我國將廣大人民羣衆組織了起來,解放了生產力;有完善科學的組織能力和穩定的財政能力;初步組織起了一支重視技術裝備和人才培養的現代化諸兵種合成軍隊;建立起了全國統籌的軍事工業;這是地球上新生且強大的革命力量,以至於讓我們這樣一個長期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國,可以在建國一年之後就敢於跨過鴨綠江,對抗擁有核武器的、號稱世界第一大國的美國及以其爲首的聯軍。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6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的領導下,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鉅變。不管是我們的國力,還是我們的軍力,已經與昔日的強敵日漸縮小。同時,動盪的2020年,我們向自己和世界證明,我們依然和1950年一樣,是一羣團結且不可戰勝的人民。儘管如此,如今的我們,也和1950年我們的祖輩一樣,面臨來自強敵的嚴峻的軍事鬥爭準備和敵我物質條件上的客觀差距,面臨着隨時要決定“過不過鴨綠江”的重大戰略決策。
當前,我們進入了新的軍事建設週期,在去年的建國70週年閱兵中,我國展示了大量下一代戰場系統。很多新一代,或者說第四代的戰場系統已經開始列裝部隊。這些軍工業“厚積薄發”20多年研發出來的新一代戰場系統,有些甚至是強敵在短時間內也難以企及的。除了武器裝備穩步推進列裝以外,我軍也完成了“軍改”,建立起適合未來信息化戰爭的上層架構,並且推進“脖子以下”的體制編制改革。但在很多領域,我們也是剛剛開始。
今天的形勢與1950年的形勢,冥冥中有諸多相似之處
今天的形勢和1950年有諸多相似之處。如果1950年沒有爆發朝鮮戰爭,我們可以更早地穩定財政,整頓軍備,在幾年之內建立起一支現代化水平的國防軍,震懾域外之敵。但美國人沒有給我們這個準備的時間,他們在新中國成立一年後就越過了三八線直逼鴨綠江。同樣,今天的我們,如果還能繼續抓住“戰略機遇期”,在未來幾年紮實推進軍事建設,也能在地區構建起對我國有利的態勢。而今天的美國人,也有極大的可能在我們完成軍事鬥爭準備之前,同1950年一樣,就將戰火再一次燒到我們家門口。那麼,如果軍事鬥爭沒有準備好,我們今天還“過不過鴨綠江”?我想70年前,我們的祖輩和開國元勳們已經給出了答案。
今天“鴨綠江”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
毛主席總結的好,“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