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眼亞洲/「識正書簡」政策真的對臺灣人有利嗎?
2009年6月10日臺灣總統馬英九在接見臺灣僑胞社代表時,提出了「識正書簡」一文化大方向,從某個角度而言,完全抹殺了臺灣文化價值,以及「借」的意識在臺灣人對待語言上發酵。
先說抹殺了臺灣文化什麼價值呢?中國地區人士認爲,記載着中國四書五經的漢字,從早先的甲骨文、金文、秦小篆、漢隸書、唐行楷、草書、行書等,一直演變到繁體字,但直到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中國大陸因爲文教宣導,爲了減低文盲產生,在政策上採用簡體字,來把漢字重新簡化方便人民學習,進而在國際間成爲漢字的代表,而他們對於臺灣人所書寫的「繁體字」,且認爲是漢字的「正統」代表,可謂「言重」了,要言之,中國大陸地區的人民持的就是漢字會依隨着時間、年代而變化的角度來看待。
除此之外,從國家興盛、政治上的發言權角度上,來看待大陸、臺灣對於漢字的保存、爭論,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聯合國中文日」即是每年4月18日,推行的就是中國代表簡體字中文文化價值,「簡體字」纔是正統,看來臺灣在自稱「繁體字」象徵漢字的正統性已經漸漸失去之。
▲「六書說」對使用簡體字的大陸人而言,是沒有價值的。(示意圖/新華社港臺部)
當然,大陸這樣的說法,矛盾處是,他完全無顧於漢字起源「六書說」的講法,只是憑靠着經濟、國力上的強盛,以及因漢字會隨着時間變化的觀點,來論述漢字價值、正統性。換句話說,「六書說」對使用「簡體字」的中國大陸人士而言,乃是沒有「價值」可言的,若有的話,也只能說是,「六書說」也只是漢字創字的源初的原則而已。
反過來看臺灣,臺灣境內很多人認爲,就是「繁體中文是最具代表中華文化的文字」,比起簡體字,更能體會上一代漢字、中文「淳樸」之美與精神。很簡單的例子,便是「愛」這個簡體字,不比繁體字「愛」,可看到「心」的出現,或者是「鄉」字簡化後變成「鄉」,就可謂「回望故鄉不見郎」;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中國簡體字是否也可以表現出,當今使用漢字「人類的存在狀態」寫照呢?在現今的「愛」哪有「心」啊?全球化的地球村,回到故「鄉」當然人事物盡非,怎麼可能有傻傻的郎在等我呢?
如果1949年,中國國民黨來到臺灣,帶來的最初的價值,是以中華民族正統文化的姿態來到臺灣,這也難怪蔣中正在來臺,爲什麼要運出這麼多中國文物的原因,就是因爲希望能在臺灣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
可惜的是,臺灣人「繼承」不了這樣的中華文化價值,更可惜的是「遺忘」之,如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臺灣人喊的「去中國化」政策;但是臺灣人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若要去中國化,自己首先必須要提出一個價值,必須已經有一個價值,纔有可能去中國化?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自己的價值,在去中國化之後,臺灣呈現出來的會是怎麼樣的面貌呢?這纔是值得我們反省的。回到馬英九總統所言的「書簡」一語,就是一種臺灣人「借」的意識。他看到現今國際,這麼重視簡體字,大家都在學簡體字,臺灣若要趕上全球化、沾個光,無疑就是要「書簡」,故馬英九總統提倡大家要「書簡」。
▲提倡正體漢字「中華文化精髓」,馬:讓陸客體會!(資料圖/總統府)
深入分析,「書簡」本身就已經是一種丟掉「繁體字」的動作了,試圖「借」他國的價值,來反噬自己已經繼承的文化價值。
反噬的動作在哪呢?我們設想這樣的文化政策如果可能成功,十年、二十年臺灣人書寫簡體字,舉凡書籍、店家看板、新聞報紙等,都充斥着「簡體字」,那麼「繁體字」從哪來呢?又有哪來的「識正」問題呢?連目前大陸印四書五經、出版物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簡體字體,哪來的書給臺灣人「識正」呢?最後臺灣一定淪落到「識簡又書簡」的地步,那麼跟大陸開導出來的「書簡」漢字文化價值,又有何不同呢?
雖然,隔天馬英九總統發表澄清說,「識正書簡」這一政策是講給中國大陸民衆聽的,但這樣也顯矛盾、不合邏輯,因爲中國大陸的文化政策,豈非是馬英九總統說了算呢?
一言以蔽之,「識正書簡」這一句話,揭露出臺灣文化價值的兩個面向,過往的臺灣文化既是「繼承」、「遺留」着中華文化(繁體字)而來,但是在歷史發展中,臺灣人試圖去拋棄它的話,使用的便是「借」的意識,借用「簡體字」(象徵大陸所產生出來的漢字文化價值),來形成與亞洲價值接軌的「簡體字」的趨向。
所以,臺灣知名文人張曉風作家在回答這個問題回答時,很保守地說:「識正」即可!
「識正」即可,但我更要加上一句:「臺灣人,書簡就免了吧!」。
(此文摘錄《無鏡の國度—臺灣人「借」的意識》(唐山出版社) ,【由識正書簡文化政策,來看臺灣人「借」的意識】一文,原文稍作修改。)
●作者陳慶德,南韓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組博士候選人,主攻「現象學」。着有熱銷《揹包韓語》、《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聯經)、《韓語超短句》(統一)、《韓國人入門》(五南)、《無鏡の國度—臺灣人「借」的意識》(唐山)等系列韓語、文化詮釋書籍,目前在兩岸三地已計發表文字200萬字,40本作品。常出沒《故事》、東森新聞雲【fun眼亞洲】專欄,目前沈溺於神話世界、翻譯理論分析,以及雙週星期三【再寫韓國】亞洲文化差異詮釋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無鏡の國度—臺灣人「借」的意識》陳慶德,唐山出版社。書摘: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1561
「臺灣文化多元?現今有哪個國家不是多元化呢?臺灣人善良?那麼有哪個國家的人民不善良呢?」
《無鏡の國度:臺灣人「借」的意識》全書收錄了 ETtoday東森新聞雲【fun眼亞洲】專欄--陳慶德對於21世紀臺灣文化深沈思索,同時爲ETtoday東森新聞雲、udn【鳴人堂】及【故事】專欄作家,以上媒體未曾釋出之五十篇稿件,全部披露於此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