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報專文批評臺灣反核政策 「不是對臺灣有利的決定」

核三廠1號7月27日即將停機,2號機正進行最後歲修,臺灣提早進入無核電時代。明年5月中,2號機也會停止,全臺將再少150億度基載電力。(本報資料照片)

核三廠2號機進入例行歲修,由於目前全臺灣也只有這1部核機組在運作,這意味着「核電歸零」。儘管經濟部、臺電發表各種說帖想證明核三2號機歲修不影響供電,但是依然無法打消各界的質疑,也包括鄰國日本。日本英文媒體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在10月22日特別發表一篇題名爲「中國的緊張急勢突顯臺灣廢核政策造成的風險」的報導,作者訪問了臺灣多位專家,皆對臺灣的廢核政策感到不安。

報導提到,「王伯輝在50歲左右時,開始負責臺灣核四核電廠的建設工作,並逐步晉升,之後成爲核四廠廠長。他一直希望核四廠能夠運轉供電。」

「但是15 年後,由於核電工程經常出現延誤,直到王退休,核四廠從未正式發電。轉折點在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事故,公衆輿論急劇轉變,促使政府停止所有計劃的建設。」

王廠長說:「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爲核電工作,我瞭解它們的重要性」,在訪談中,他引用了臺灣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工廠的能源需求。

臺灣是中美緊張局勢的核心島嶼,晶片產業需要龐大的能源,意味着臺灣未來的電力需求還會比現在更高。但是臺灣的主政者並未做出能源方向的轉變。

儘管民進黨政府人物有一些說法,可能準備放棄反核立場,但是仍然沒有實際的行動,明年春季臺灣最後一個運轉中的反應爐(核三廠2號機)仍然按舊有計劃關閉,這個發展與全球愈來愈重視核能,作爲實現氣候變遷目標、穩定電力需求的趨勢,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臺灣的反對黨、國防分析師和主要商界領袖都在批評民進黨政府的反核路線。所有人都警告說,臺灣欠缺能源自主,嚴重依賴煤炭和天然氣供應,這將造成能源維持的脆弱性,也對國家安全造成危機和風險。要是兩岸出現局面緊張,中國大陸可能會封鎖這些進口。

同時,臺灣今年已兩度調高電價,最近一次是從本月初開始將工業用戶電價上漲 12.5%,這必然會影響臺灣的產業競爭力。

輝達公司執行長黃仁勳,六月分對記者表示:「我們需要臺灣提供更多電力。」該公司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顯示卡製造商,極爲依賴臺積電的產能,爲之生產關鍵晶片。

前幾天,行政院長卓榮泰接受西方媒體訪問時表示,「臺灣對於使用新核電技術採取非常開放的態度」,看來民進黨政府有可能重新改變反核立場,並可能做出逆轉。但是他的態度仍然模糊,而且尚未付諸行動。

相較之下,國際上出現一股核電復興的潮流,國家和大公司都在拉長現有核電廠的運轉時間,重啓舊核電廠,鼓勵與投資新設計核電技術,並期望早日動工。

微軟(Microsoft)最近與星座能源(Constellation Energy)達成協議,重啓賓州已關閉的三哩島核電廠(Three Mile Island NPP)的1號反應爐,期望核電廠爲該公司開發人工智慧提供強有力的能源後盾。各個大型科技公司都在物色核電廠,與現有運轉中的電廠簽約、重啓舊反應爐,以及投資新電廠,這是爲了電力的穩定、以及綠色環保目標。

此外,菲律賓正與韓國合作,評估封存40年的巴丹核電廠是否可以恢復運轉。而中國大陸則在8月批准了11座新反應爐的計劃,投資額爲310億美元(近1兆新臺幣)。

即使是發生重大核事故的日本,該國最大的商業遊說團體「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也呼籲新上臺的石破茂政府擴大核電容量。

這讓臺灣處於一個孤獨的境地,周邊的國家都在支持核電,只有臺灣在反核。

事實上,臺灣曾經是將核電視爲廉價、穩定的基載電力,並且比例很高。根據中華覈能學會的資料,1984年,臺灣的核電佔比達到全島用電量一半,是歷史最高。然而之後的20年,臺灣不再有新機組運轉,而臺灣的用電需求持續增加,到了2002 年,臺灣核電僅佔全島用電的20%。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福島事件再削弱了核電的地位。在公衆的支持下,政府於 2014 年暫停了核四廠的建設。

雖然當時的多數民意爲此感到歡呼,但現在重新檢視,這顯然不是對臺灣有利的決定。

上星期,解放軍在臺灣周邊演習,北京稱這是對賴清德總統的警告,凸顯了臺灣依賴能源進口帶來的安全威脅。人們普遍認爲,封鎖臺灣是北京逼迫臺灣投降的首選方式,而不需要全面軍事入侵。

儘管演習的時間不長,隨後天然氣運輸船繼續抵達臺灣,但真正的危機是,臺灣對天然氣的需求量很大,只要一個短時間不供應,很快就會出現短缺。臺灣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表示,臺灣目前的天然氣儲量大約只可供應10天使用,不過他表示,如果採取節約措施,總能源儲量將維持數月之久。

臺灣也在尋求其他替代方案,比如地熱。政府正準備往地下鑽探約 4 公里以利用地熱能。與太陽能和風能不同,地熱能不是間歇性的,這意味着它可以提供穩定的基本負載電源,儘管它目前只能提供極小部分的能源。

根據總部位於挪威奧斯陸的能源研究公司 Rystad Energy預測,隨着核能的逐步淘汰,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發電量將會增加,到 2030 年,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將增加一倍,天然氣發電量將增加 20% 以上。

分析師 Somnath Kansabanik 表示:「在地緣政治風險高的環竟中淘汰核電,是一項大膽的決定,需要制定全面與有效果的替代計劃,包括可再生能源發展,以及可靠的液化天然氣來源。」

然而,臺灣在再生能源的初步目標已經落後了,基礎設施和離岸風電設施的推動都出現延誤。迫使臺灣對化石燃料的需求量更大,尤其是昂貴的天然氣,未來家庭和企業的電費都可能會更高。

再者,根據能源局的數據,到 2030 年,臺灣電力消耗預計增加13%,其中大部分是人工智慧產業需要的。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的李敏教授表示:「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建設可再生能源和液化天然氣產能來爲臺灣供電,因此我們需要核電。」

李敏教授說:「我認爲臺灣根本沒有準備好無核電時代,一定會持續缺電,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