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光榮與夢想》開播:以初心榮光致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史詩歲月
《光榮與夢想》基本覆蓋了從建黨到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重要節點,劇中嚴苛考究各種制式的服裝與場景,以確保符合年代背景。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百年前,中國共產黨人擔負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任。從建黨到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史詩歲月該怎樣講述?昨晚開播的《光榮與夢想》緊緊圍繞初心與榮光,致敬那一段恢弘曆史。
作爲又一部“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光榮與夢想》以歷史事件爲經、人物爲緯,重點着墨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中華民族從苦難到傲然屹立在世界東方的過程,同時展現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爲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采。該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完美世界(北京)互動娛樂有限公司、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出品,劉江執導,趙寧宇編劇,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等平臺播出。
偉大的榮光源於最初的夢想。通過創建一支不斷爲“夢想”而奮鬥、爲“初心”而拼搏的政黨,前輩先烈們篳路藍縷、浴血奮戰獲得了無上“榮光”,劇名便是創作者勾勒中國共產黨成長曆程的恰當描述。導演劉江說:“我們帶着敬畏心而來,希望以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靈魂爲戲的靈魂,塑造出一組羣像。同時,也希望在劇中呈現出普通人的邏輯情感,讓觀衆看見偉人凡人化的一面。如此,觀衆更能以常人之心度量出偉大之處,瞭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爲什麼能得民心、得天下,讀懂歷史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 ◆下轉第九版
(上接第一版)
在史詩中見個性表達,闡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深刻道理
劉江告訴記者,劇中基本覆蓋了從建黨到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重要節點:中共一大、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抗美援朝戰爭……許多歷史大事件曾由不同的影視作品切入過,但通過一部劇來鋪開30多年的奮鬥歷程,在一部劇中關涉的歷史人物達400多名,這在國產劇中頗爲少見。因此,無論從所涉歷史階段還是拍攝規模來看,《光榮與夢想》都堪稱一次對標“史詩”的創作。
編劇趙寧宇曾參與電影《建黨偉業》《建軍大業》,他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歸爲歷史觀的問題。他與團隊爲劇本定下“文約而事豐”的基調,既要全景式觀照30多年間影響中國命運的重要事件,也要將筆觸探入歷史之根,在史詩敘事中建立個性表達;不做自然主義流水賬,而是希望通過詳略有序的鏡頭表述,揭示出歷史進程的必然。
以劇中展現的中共一大爲例,劇本着力於當時錯綜複雜的國內局勢,勾出中共一大從會議組織到通過決議、從上海石庫門中途臨時更換會址到南湖舉行等歷史細節。如此,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建立紅色政權,率領人民軍隊進行戰略轉移、英勇抗日,最後解放全中國、團結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壯舉,便能在熒屏上生動再現。而觀衆也能從劇中讀懂,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不斷取得勝利,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並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深刻道理。
讓偉人迴歸“凡人”,打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與觀衆的共情空間
對於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可謂優秀作品的生命線。
爲求歷史真實,編劇團隊查閱史料超過5000萬字,足跡遍佈上海、湖南、陝西、北京、廣東、湖北、江西、福建、遼寧、黑龍江、吉林、江蘇、河北、貴州等地,同時也曾赴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挖掘史料。
爲求環境與細節的真實,劇中嚴苛考究各種制式的服裝與場景,以確保符合年代背景。同時,劇中還運用高科技手段,還原了長征、各大戰役等恢弘的歷史場景。劉江說:“八萬人蔘與的紅軍長征是什麼樣的行軍規模?我們用特技做出鏡頭來表現。湘江之戰有多慘烈?我們通過水下攝影,從獨特視角近距離、沉浸式呈現了這場戰役。”
除了歷史脈絡,另一個創作要點在於“人”。《光榮與夢想》返璞歸真,讓偉人迴歸“凡人”,讓黨史中的人物更有溫度。
上影演員劇團團長佟瑞欣在劇中飾演中老年時期的毛澤東。他用兩場戲來剖析創作時“偉人亦凡人”的理念。一場是毛澤東爲子“求情”上戰場一幕,說服彭德懷把毛岸英帶去抗美援朝的戰場,那一刻的毛澤東是領袖、革命家,然後纔是父親。另一場戲,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傳來,他作爲一名父親的悲慟完全是可以外露的。
建立如是理念,在劉江看來是爲觀衆打開了共情空間:“偉人也是凡人,但他在重要的關頭作出了不平凡的選擇。觀衆看見人之常情,會更能理解和感受到偉人在作出非凡選擇時克服了多少常人難以跨越的情感困境,從而真正明白偉人之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