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熱播 反腐電視劇提振了中共民心

電視劇人民名義海報。(圖/新華社

本報訊

數十億點擊量和如潮評論,讓正在中國熱播的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成爲現象級作品。高關注度背後,不只是該劇的尺度之大和對現實的折射,更是中國民衆對中共十八大以來高壓反腐態勢的關切與認同。

今年是本屆中央領導集體「鐵腕」反腐大幕開啓的第五年。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以鮮明堅決的態度將反腐從治標轉入治本,發出了從嚴治黨「嚴緊硬」和「壓倒性」的強烈信號。《人民的名義》熱播的同時,中共反腐重拳不斷。

4月9日下午,中紀委官網發佈消息,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席項俊波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審查

3小時後,中國政府網發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文,要求「以更有力措施進一步推進反腐倡廉各項工作」。李克強談及嚴防金融風險和腐敗時指出,「對個別監管人員和公司高管監守自盜、與金融大鱷內外勾結等非法行爲,必須依法嚴厲懲處、以儆效尤」。

項俊波曾是「一行三會」金融體系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落馬不僅標誌着對保險業的整頓,更意味着中共反腐不但不會「劇終」,還要走向更深入的區域。

《人民的名義》之所以精彩,很大一個原因是劇情取材於現實。主創人員曾指出,其中一些貪官案例都是有依據的,涉及的腐敗官員官至「副國級」。劇中很多人物被賦予鮮明的個性,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追劇。

制度反腐專家、原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認爲,《人民的名義》反映了中國一些地方觸目驚心的塌方式腐敗亂象、官場用人的潛規則以及監督不到位等問題,切中了反腐要害,表達了民衆的訴求。

事實上,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播出之前,反腐紀錄片《永遠在路上》和已經推出3年的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專題欄目《懺悔與剖析》,反響也十分熱烈,反映了中共反腐深入人心。

中共十八大以來,一張覆蓋全面、組織嚴密的反腐制度之網已經織就,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

4年多來,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200多名中管領導幹部腐敗問題被審查,100多萬人因違紀違規受到組織處理,約20萬人因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被處理……中共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淨化黨內政治生態

今年初,北京、山西和浙江掛牌成立省級監察委員會,旨在覆蓋所有公職人員的中國監察體制改革由此鋪開。

輿論認爲,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中國進行的一項重大的政治改革,其目的是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

隨着監察體制改革方面立法時間表的進一步明晰化,一個深度整合了反腐敗資源力量的機構即將出現,這對當下政治生態的深遠影響可期。

對於社會上出現的「反腐影響經濟發展」的錯誤認識,地處中國西南部的直轄市重慶有兩組資料值得深思

中共十八大以來,重慶圍繞從嚴治黨出臺各項制度規定70多個,立案查處各類違紀違法的黨員幹部11000多名;去年,重慶經濟增速達10.7%,連續三年領跑全國,有力佐證了從嚴治黨、反腐倡廉與積極作爲、快速發展並行不悖的道理。

「對於每個具體的投資項目而言,少了請客送禮、迎來送往的人情成本,直接成本大大降低了。」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說,重慶的轉變,說明強力反腐對投資環境和商業生態都是利好因素。

隨着正風反腐力度持續加大,中共黨員幹部隊伍的作風日漸好轉。但與此同時,部分官員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當官不爲民做主」等庸政懶政怠政現象。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一名區長的「不作爲」和一名市委書記爲工作殫精竭慮、勇於改革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後者不僅在劇中贏得羣衆擁戴,在劇外也贏得線民稱讚。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決糾正不作爲、亂作爲,堅決克服懶政、怠政。這警示廣大黨員幹部,糾正不作爲、亂作爲,事關黨的執政能力和國家的發展前途

2016年,紀檢機關接到的檢舉控告類信訪舉報比2015年接到的此類舉報下降17.5%,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的首次回落。

國家統計局於2016年10月底至11月底開展了全國黨風廉政建設民意調查。調查報告顯示,92.9%的羣衆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成效表示滿意,比2012年提高17.9個百分點。

網友「大大大大大_胖倢」說:「自古得民心者天下廉潔奉公是政府部門建立公信的所在。」

線民「惠說天下」說:「中國的反腐已經進入刮骨療傷的階段,社會的清明化發展趨勢已經勢不可擋。」

反腐的壓倒性態勢不等於壓倒性勝利。李永忠指出,只有繼續堅持體制機制改革,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權爲民所賦,權爲民所用」,才能贏得反腐敗的勝利,這纔是真正的「以人民的名義」。(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