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科創中心五年內基本形成
本報北京1月20日訊(記者康瓊豔)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加快推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關情況。北京市副市長、秘書長靳偉表示,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形成國際人才高地,切實支撐我國建設科技強國。
近日,科技部、北京市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科院等20餘個部門,共同研究編制了《“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北京擁有90多所大學、1000多所科研院所和近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每天設立科技型企業超過300家,是我國科技基礎最爲雄厚、創新資源最爲集聚、創新主體最爲活躍的區域之一。
近年來,北京市研發投入強度常年居全國首位,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獎項佔全國30%左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涌現出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等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
在量子、腦科學、人工智能、應用數學等領域,北京市先後建設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佈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20個左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2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8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科技創新對北京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也在顯著增強。2020年,北京市人工智能相關產值規模達1860億元,醫藥健康產業總體規模突破2000億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對此,北京市有何部署?在回答經濟日報記者提問時,靳偉用“鍛長板”和“補短板”作出概括:“鍛長板”就是繼續強化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量子計算關鍵器件、區塊鏈前沿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的領先優勢。“補短板”就是着力攻克集成電路、關鍵新材料、通用型關鍵零部件、高端儀器設備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
靳偉表示,爲謀劃好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未來5年發展及遠景目標,下一步,北京市將着力推進六大工程。一是實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建工程,加速國家實驗室培育建設。二是實施重點跨越工程,推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優勢領域發展。三是實施創新範式優化工程,解決基礎研究與產業脫節問題。四是實施“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三鏈聯動工程,以智慧城市爲核心,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五是實施京津冀產業驅動工程,支持北京企業參與津冀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六是實施創新生態提升工程,發揮好中關村示範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政策優勢,加快打造公平、公正、便利的創新環境。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沈竹林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家發改委支持建設了北京光源等多項設施和研究平臺,總投資達130億元。未來將繼續研究佈局新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強化懷柔科學中心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功能。
李萌表示,科技部將支持北京培育建設國家實驗室,參與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牽頭建設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