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搬到家門口 解決就業穩增收(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①)
開欄的話
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當前,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形勢下,必須繼續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即日起,本版推出“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系列報道,展現各地落實幫扶責任、創新幫扶舉措的探索實踐,敬請關注。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鐵匠鄉村民周巧,一直在外務工,但由於缺少技術,沒有找到很好的崗位。2018年,廣州港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到鐵匠鄉設立鮮花育種基地。周巧來到基地學習種植技術,逐步成長爲管理人員,現在也能夠指導其他農民種植鮮花了。“家門口建了大棚,我的工作問題解決了。現在一個月能有4000元的工資,一點不比在外打工時少。”
產業搬到家門口,穩定增收有保障,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重點在發展產業。在廣東持續幫扶貴州、廣西等地的過程中,成千上萬像周巧這樣的農民,依靠產業發展找到了就業和增收的門路,充滿信心地奔向新的幸福。
產業合作因地制宜
產業合作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根據不同地區具體情況採取對路子的辦法。
“過去,鐵匠鄉山多地少,農業基礎薄弱,依靠傳統的發展模式,羣衆增收難度較大。探索發展高效農業是產業合作和發展的有效路徑。”鐵匠鄉副鄉長孔令光說,引進鮮花種植基地這種農業發展模式,是當地“從無到有”的創新性嘗試。鮮花種植屬於高附加值產業,能有效帶動羣衆持續增收致富。
爲提高選點的科學性和產業發展的持續性,廣州港華公司邀請廣東省農科院和廣東省花卉協會等機構專家對多個鄉鎮進行考察,綜合考慮光照、水源、土壤、氣候、交通等因素,選定項目所在地。項目落地之後,基地種植什麼花卉、培育哪一種花苗,也都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確定。
爲了讓農戶積極參與花卉產業發展,廣東實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幫扶模式。企業與羣衆簽訂種植協議,實施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結成共同體,讓農戶真正參與和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同樣的思路也應用於廣東幫扶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的種桑養蠶產業上。
以前由於缺乏專業技術和飼養環境不佳,當地蠶繭產量低、質量不高、價格不穩定、種養規模不大。深圳龍崗區幫扶幹部在發現這一特色農業的潛在價值後,分析環境條件,協調資金和資源,對接專業技術團隊提供指導,因勢利導推動規模化種養。
“依靠科學養蠶,我們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那坡縣百合鄉清華村靠種桑養蠶脫貧的村民樑永政說,“現在縣裡有大企業,家門口有收購點,我們收入穩定,致富的底氣更足了。”
廣東積極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根據黨中央部署,廣東原先承擔了廣西、四川、貴州、雲南4省份14個市(州)93個貧困縣東西部扶貧協作任務。自2016年以來累計提供各類援助資金671億元,引導13710家企業到協作地區投資興業,共建產業園147個,促進當地貧困戶、貧困村脫貧出列。打贏脫貧攻堅戰後,中央重新調整新一輪東西部結對幫扶關係。廣東與貴州、廣西兩省份的協作將繼續深化,邁向新徵程。
龍頭企業帶動發展
增收有了可靠來源
一款受歡迎的飲料,研發時間通常以年計。而98天成功試產,上市不到一年銷售額過億元,這樣的飲料正是廣東與貴州在協作過程中打造出的佳品。該款飲料的主要原料叫做刺梨,貴州當地人都把它當寶貝,但出了貴州,卻鮮有人知。
“直接吃刺梨酸澀味較重,我們一般用來泡酒。”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種植戶羅顯陽說,因爲缺乏名氣,市場銷路有限,刺梨雖滿山可見,卻無法帶來可觀收益。
直到廣藥集團調研團隊來到黔南州,發現原來的刺梨產品口感不太適合消費需求,而且生產效率低、產品附加值低。“過去,貴州在開發刺梨產業時遭遇諸多困難,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營養價值開發一直未能突破原有限制。”幫扶企業負責人介紹。由於採摘週期集中、人手短缺、種植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等原因,當地生產的刺梨有超過一半沒有銷售出去。
口感不受歡迎,研究團隊就加班加點,僅用98天就成功試產出以刺梨爲主,混合檸檬汁、蘋果汁而成的新款新料,取名“刺檸吉”。此後,與刺梨有關的潤喉糖、龜苓膏等也相繼試產成功。加工能力薄弱,廣藥集團就迅速調整當地生產基地,進行技術改造,上市不到一年,銷售額就已超過1億元。
產業發展過程中,當地人才培養也很重要。爲了將新的經營理念帶到大山裡,廣東省搭建農村電商技能實訓平臺和孵化基地,開展農特產品新零售技能、農村電商店鋪運營技能、直播賣貨技能訓練,培養從業人員的運營策略、溝通技巧、成本觀念、風險把控等能力,爲產業合作築牢可持續的人才基礎。
“產業合作要順應時代和市場變化,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迭代,才能讓脫貧成效立得起、穩得住。”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東西部協作不是單向的幫助,而是雙向的互通有無。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與東部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優勢能夠形成互補。
組成專班找到對策
打開銷路拓展市場
“納雍土雞滯銷,需要組成專班”……信息發出去不到1小時,廣州市協作辦公室綜合調研處處長張世學的手機羣裡,一個涵蓋政府、專家、企業、媒體的智囊小組就已經組成,“每種產業都有自己的特點,結合特點找準方向,才能讓產業高質量發展。”
納雍土雞,又名“滾山雞”,是貴州省十大優質特色禽產品。“曾經,土雞出山之路困難重重。”張世學和專班首先面對的,就是價格和銷路問題,土雞名氣不夠,難以在市場上找到買家。同時,物流價格高,如果沒有及時賣出,養殖成本也會大幅增加。
要打開市場,就要做好產銷對接,通過直播帶貨、在廣州地鐵內投放燈箱和視頻公益廣告、在大型連鎖超市現場銷售推廣等方式,把滾山雞的名氣打響。廣州發揮消費扶貧聯盟成員企業的力量,提供前置冷藏倉庫,協調京東物流承接配送,解決批量到貨與終端配送難題,每單物流費用由40元降至15元。
經過專班和當地齊心合力,納雍土雞的價格和銷售難題被成功破解,市場售價穩定,養殖戶們的收益也有了可靠的保障。
張世學說,直播帶貨火熱後,又出現了供貨不足、產品重量不統一等問題,這些消費者的需求和反饋,又倒逼生產環節不斷改進標準。包裝、冷藏、物流有了統一規範;爲了適應現代家庭的飲食習慣,提供單人、雙人分量;生鮮雞不易保存,深加工成爲辣子雞、滷雞、雞肉鬆等。“提高了標準,延伸了產業鏈,讓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也增強了產業的抗風險能力。”
近年來,廣東在幫扶地區構建“基地生產、品牌管理”生產體系,做大做強供應鏈。提升基地生產標準,推廣認證、溯源制度;採取“前店後廠”模式,建立標準化、規模化運營的產供銷聯合體;通過標準化生產加工促進產品變商品,延伸產業鏈;以“市場導向、平臺運作”的營銷體系暢通銷售鏈,建立廣東東西部協作產品交易市場,搭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推動西部地區農特產品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對接。通過打造產業協作生態鏈,將蘊含着大量商機的資源“盤活”,使其開出產業化的“花”、結出市場化的“果”,爲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爲當地羣衆就業和增收打下更穩定的基礎。
廣東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顧幸偉表示,下一步,廣東還將繼續支持有條件的協作地區共建“一縣一園”鄉村振興產業園,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接續鄉村振興,建立健全與貴州、廣西兩省份“雙向協作、多方共贏”的東西部協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