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不正常的投資年代 搶進有息資產的理財術
文/洪綾襄
如果要問投資人今年誰賺到錢?那真是一個尷尬的問題,絕大多數人恐怕都面有難色。二○一六年,絕對是一個不正常的投資年代。不少基金經理人私下感嘆,「老實說,今年的操盤是無頭蒼蠅!不但上半年的大漲沒跟到,下半年也不知道該不該繼續追高!」
過去被投資人視爲最保守操作的公債市場,其殖利率向來是無風險資產的報酬標準,然而,各國央行競相施行寬鬆貨幣政策的衝擊下,歐洲、日本相繼陷入公債負殖利率年代,最近一年來,負利率公債的規模暴增至12兆美元,佔整體公債市場近三分之一,這也就是所謂的「投資地平線下陷」。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七月資料,在臺灣核備銷售的兩千多檔基金今年以來平均報酬率僅4.77 %,「5 %就算打敗大盤,」一位經理人苦笑。節節下跌的利率擠壓金融、銀行業的生存空間,定存戶或公債持有者不但收不到利息,還要付費,不甘被吃豆腐的大量保守性資金,四處流竄找機會,尋找本金「不要付費,至少能配發利息或股息」的替代標的。也因此,過去大家認爲理所當然的「有息資產」,今年竟變成投資人全球抓寶的首要目標。
美國十年期公債價格上漲,殖利率由2 %跌至1.5 %左右,美股三大指數創新高,沉寂多時的新興股市重獲巨資擁抱。並不是因爲經濟成長加速、產業創新突破或者企業獲利成長,只是因爲詭異的負利率,讓資金瘋狂流向最穩健的美國公債市場,以及全球穩定配息的「有息資產」上。
舉例來說,臺股市值龍頭臺積電一到七月營收衰退1.32 %,上半年稅前盈利1,657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11.12 %,今年以來至八月十九日還原息值的股價漲幅卻高達26.89 %,獲利衰退股價上漲的原因不奇怪,就算臺積電明年只配息6元,殖利率還有3.4 %,比起歐洲,錢放在銀行還要付費,簡直好太多了,吸引歐系外資買盤源源不絕涌入。也因此,收益型投資蔚然成風。過去投資都以賺資本利得爲主,現在配息收入比重要拉高到總收益的四成,纔有可能達到年化報酬率超過5 %的目標。例如亞太地區的股利率向來冠居全球,亞太高股息更有5.03 %的股利率,因此今年以來紐西蘭、越南、泰國、臺股、印尼股市漲幅均達兩位數,其背後原因一樣是「有息資產」的配置考量而備受法人追捧。再如,標普高股利指數同一期間漲幅亦高達20 %,相對於全球經濟成長率的下修趨勢,投資「不買成長、買有息」的觀念成爲主流…(本文截自財訊510期,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