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看商業,看到的完全不同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商業漫遊指南,作者:寧來,題圖來自:AI生成

在商業地產的世界裡,往往最吸引人關注的,不是那些被一致稱讚的明星項目,反而是那些爭議不斷的小項目。

對於一款商業產品、一個商圈改造、一個新商場,每個人的立場和需求不同,評價自然不盡相同:投資人關心收益與成長,策劃人看重品牌與定位,媒體人聚焦熱點與傳播,而設計師則着眼於空間和體驗。大家帶着不同的身份、地域視角以及個人需求出發,形成對項目各式各樣的解讀。

不同人帶着各自的視角和經驗往往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斷,這種多元化的聲音爲商業項目帶來了話題度和流量,同時也爲項目不斷改進、吸收市場反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但是,一個項目的“好”與“壞”從來沒有唯一的答案,信息越是紛繁複雜,獨立思考就越是稀缺。我見過不少商業人在諸多商業評論中迷失,成爲思想上的孤島。在信息擁擠的時代,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越來越多元的商業評論?

如果你關注商業地產新聞,不難發現,那些被熱烈討論的項目往往褒貶不一。

例如深圳的超級文和友,最初被視作“場景體驗標杆”,引得無數商家效仿,但不久後,它卻因運營難題而陷入冷清,成了經營邏輯有bug的項目。從曾經的熱捧,到如今被集體落井下石,這樣的評論反轉在商業地產領域並不少見。

再比如上海的HAI550項目,外界評論也是兩極分化:有人認爲它代表着“可持續商業”的未來,也有人認爲它不接地氣,空間、體驗、運營都難以維持。在傳統商業邏輯中,項目好壞還可以用營業額來自證,但越來越多像HAI550這樣的項目,它們似乎並不需要營業額來證明自己,而是有着更大的戰略佈局。

面對這些“另類”項目,外界的評論自然是“盲人摸象”,不同人各自解讀,卻未必能真正看清全貌。

面對繁雜的商業評論生態,很多公司還形成了“公衆號管理”文化,領導看到某篇文章,轉發到公司羣,要求大家集體學習。這些文章很多是在潤色包裝後的產物,邏輯和深度未必經得起推敲,卻被廣泛傳播,久而久之,這種流於表面的評論成爲大家認識商業的主要渠道,影響了很多人的判斷。

商業地產中的許多聲音,其實是預設立場的“軟文視角”。爲了讓項目在外界看來更“前沿”,在B端媒體做投放幾乎成了每個項目的標配。

在軟文中,市場團隊一般會解構自身的經營理念,然後通過第三方口吻講述,比如項目是如何創新、如何顛覆的等等,以此試圖讓行業相信它的運營理念有多麼先進。

這類視角的特點是通常聚焦項目的優勢,渲染項目如何符合當下的消費趨勢、具備未來競爭力,從而影響潛在租戶、投資人和消費者的觀感。但最弔詭的是,項目經營理念還並未被印證,也就是說,空口無憑,這時卻把經營理念拿出來宣傳,這不是自相矛盾麼。

大多數情況下,宣傳裡的“創新”往往只是傳播噱頭,甚至其向上管理和邀功的成分要更大。對於這樣的自帶濾鏡的內容,是最需要警醒的。

三、獨立商業評論,市場上最犀利的聲音

相比“包裝式軟文”,商業評論家和行業專家往往會有更加獨立、理性的聲音。他們的評論通常以技術和經驗爲依據,關注的是項目的核心結構和運營基礎。

比如,許多設計公司及設計師也在下場做自媒體,這是一個有“門檻”的工種,看起來是有標準答案的,所以許多觀點會更理性、更解構。這些評論家從建築設計、空間美學出發提出見解,會講到具體的材料、造型、施工工藝,他們會評論設計是否規範,動線佈局是否合理……他們會通過客觀的思考指出項目的亮點或不足,甚至會直接剖析項目的潛在風險。

這樣的分析往往更具有技術含量,也能爲行業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因爲他們的出發點並不是爲了“賣貨”,而是希望對行業和市場有一個真實反饋。

相比之下,商業愛好者的聲音更直接、碎片化,也更具個人色彩。作爲直接的體驗者,他們的視角幾乎是純主觀的,在他們眼中,商業項目的體驗感比任何運營理念、空間設計都來得重要:一個購物中心是否便利、餐飲是否豐富、裝飾是否有趣、商場的氛圍是否舒適,都會成爲評價一個項目的標準。

這種用戶視角的評價,往往呈現出極強的“情緒化”特點。用戶對一個項目的好惡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他們的個人經歷,有時一個不錯的設計可能因爲一次糟糕體驗而被打差評,甚至可能因爲服務員一句不友好的話而影響對整個商場的印象。

在所有內容生態裡,“diss”最能博流量,所以我們能看到許多不專業的惡意評價。去年深圳某“非標項目”面世時,網上充斥着對其的看衰與惡評,如今一年過去,這個項目越做越好,用實際表現證明了自己。

個體端的評論既碎片化又任性,很難形成統一共識,若非消費投訴一類,大可不予理會。

不同環境、背景、經驗、專業、水平的人,眼中的商業均各不一樣,但是大家的聲音都平等的出現在公衆視野,最終被流量堆得越高的聲音,往往似乎會等同於專業。

這並不有趣,甚至給很多商業從業人員帶來了困擾,在我們有限的商業案例裡,至少有五六個業主提出要打造天目裡,還有三四個說要做鴻壽坊,還有更奇葩的說要做鴻壽坊加天目裡。他們被項目所吸引,同時又認爲讀了幾篇“螺螄殼裡做道場”的軟文就能從文字裡獲得真經。作爲乙方,我們不得不微笑地去聽業主高談闊論和遠大抱負。

當聲音越多,我們越要保持理性,從繁雜的信息裡抽絲剝繭,看到文字背後的東西,而不是一味被情緒所引導。

商業地產的複雜性在於,它始終遊走在多重視角之中。要想真正瞭解一個項目,就一定不能只靠看文章,還要多看看項目背後的投資視角、經營視角,跟操盤手和投資人聊聊。如此之後,再看自己有沒有模仿的基因。

獨立思考,纔是商業進步的原動力。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