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T改革公車優化專用道3年 臺中捷運藍線終有譜
▲臺中BRT改革優化公車專用道將滿三年,讓捷運藍線順利獲中央覈准。(圖/臺中市政府提供)
臺中市改革BRT,轉型優化公車專用道將屆滿三年,不僅讓公車班次量倍增,候車時間也縮短五成,也讓臺灣大道行車效率提升,縮短海線城鄉差距。不僅如此,因廢除未達時值標準的BRT,讓臺中捷運藍線成功納入前瞻建設,交通部也已經覈准通過可行性報告,交通局長王義川22日表示,臺中捷運十字網終於可以實現。
前臺中市長鬍志強市府團隊103年推動臺灣大道BRT藍線,由於沒有獨立專用路權且缺乏絕對優先標誌,無法達到國際BRT標準。加上專用道及專用車站設在慢車道旁,導致公車與切換車道車輛車禍事件頻傳,險象環生。市長林佳龍上任後,發現其行控中心沒有公車即時通訊指揮調度功能,往海線乘客必須轉車,甚至還因系統無法整合導致車門夾傷乘客,因此改革BRT,改爲優化公車專用道,至今即將滿三週年。
臺中市交通局長王義川表示,市府104年7月實施優化公車專用道,配合10公里公車免費,並協調客運公司重新分配路權,將自臺中火車站至靜宜大學間,全線直行臺灣大道的重疊公車路線整合至專用道。原本優化公車專用道僅有一條公車路線行駛,擴增爲300至308共9條公車路線,班次數量從每日426班次倍增爲855班次,近期又增加行駛高美溼地的309路,以及至臺中港旅客服務中心的310路公車,由於專用道使用效率提升,民衆候車時間也縮短一半以上,更能順利搭上車,也更容易有位子坐。
他表示,原先行駛慢車道公車有三成移入專用車道,讓慢車道車速變快,而快車道車速大致上維持不變,這使得臺灣大道整體行駛時間縮短8至15分鐘,整體車流績效慢車道提升20.63%,路口則提升7.81%。優化公車上路一年後,臺灣大道快慢車道明顯較順暢、公車運量大幅提升、旅行時間則呈現穩定狀態。以公車每日運量爲例,由上路前平均每日約5萬6千多人次,大幅提升到7萬4千多人次,增加約31%,快、慢車道旅行時間也縮短3.8%至16%。
王義川也說,優化公車上路後,有近7成民衆認爲優化公車對縮短海線和市中心的城鄉差距有幫助,經全線檢討調整號誌及設置標誌、標線等,讓專用道整體肇事件數下降17%。
他也說,馬政府時期交通部以臺灣大道已有「類捷運」BRT,認爲捷運藍線沒有興建必要,經改革BRT轉型爲優化公車專用道,並持續爭取捷運藍線,終於成功獲納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今年3月交通部通過可行性報告,修正報告已送行政院;當時廢除實質未達BRT標準、轉型爲優化公車專用道,可說讓捷運藍線起死回生的關鍵決策,才讓臺中的捷運十字路網有機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