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餵養”出的千億市場---2021寵物食品行業消費洞察報告
春夏時節,不少有貓有狗一族在網絡平臺曬出自己家貓貓狗狗大量掉毛的情景。黑色衣服不敢穿,家裡到處飄毛,粘毛器隨時在手。面對家中“行走的蒲公英”,主人們並非真正抱怨,大多樂在其中。飲食方面,各路鏟屎官更是講究,除了大顯身手自制貓飯犬餐,大多數鏟屎官都會挑選心儀的貓糧狗糧給自己心愛的寶貝。有的鏟屎官自己不捨得吃零食,貓的零食堆滿了櫃子,一個星期三次罐頭兩次雞胸肉更是少不了。還有狗狗俱樂部,不少主人會帶家裡的愛犬參加定期的狗狗聚會,衣飾、美容等各項服務做全套。
2020年,中國城鎮犬貓(家養)數量超過1億隻,犬貓分別佔據51%和46%。由於貓對陪伴和打理的要求相對較低,更受青年一代喜愛,其數量增速超過10%。在不斷增長的都市單身人羣中,寵物成爲了治癒“孤獨”的一劑良方。第一財經的調研數據顯示,寵物主往往將寵物看作家人、朋友和孩子,超越了簡單的飼養關係。爲了這些親密夥伴,他們願意付出更多心力。而日益增長的物質消費水平,讓中國居民有能力支持養寵的額外消費。
圖源:《2021寵物食品行業消費洞察報告》
6月8日,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發佈《2021寵物食品行業消費洞察報告》,報告總結了寵物食品消費的重點趨勢,並對寵物食品品牌市場競爭情況進行分析。CBNData《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寵物市場規模相較2016年增長了近兩倍。2010年到2020年,中國寵物食品市場規模從7.19億美元上升到67.18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5.04%。同期,美國寵物食品市場規模從233.26億美元上升到363.0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爲4.52%。除了層出不窮的寵物消費品,反映到社交媒體上,這種趨勢甚至催生出萌寵博主這一類內容生產者。
圖源:《2021寵物食品行業消費洞察報告》
這羣“氪金玩家”是什麼羣體?在狗糧消費的人羣畫像來看,他們以年輕的90後女性爲主,且二線城市消費佔比最突出。激增的養貓人羣助推線上貓糧消費佔比達54%,首次超越狗糧消費。無論犬貓,高價格段的消費人數增速都更爲突出,印證了寵物家庭地位的上升,其中喵星人率先實現了消費升級,線上貓糧的人均消費金額是狗糧的近1.5倍。
圖源:《2021寵物食品行業消費洞察報告》
“怎麼喂”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怎麼養”。作爲剛需,在養寵花費中,主糧佔大頭。諮詢公司Frost& Sullivan的調研數據顯示,城鎮寵物主月均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中國寵物主整體呈現出中高收入化、高學歷化、年輕化等社會特徵。他們更講究科學餵養,也善於學習,這意味着消費者的專業度高於以往。那鏟屎官們選寵物主糧的時候都更注重些什麼呢?營養食材、適口性、用戶口碑、寵物自身狀況和品牌知名度成爲五大考量因素。不少鏟屎官會優先考慮寵物的健康問題,看重成分和配方。第一財經調研數據顯示,超六成寵物主表示會關注配料表,他們尤其關注食材是否添加激素、調味劑,以及肉類含量和食材產地,且相較於前兩年,低致敏性和高含肉量的無谷高肉主糧線上消費激增。
圖源:《2021寵物食品行業消費洞察報告》
從【在網上跟着種草機買買買】,到【自己看配方營養分析值】;從【喜歡貓咪胖胖的】,到【貓咪要健康成長】,越來越多的鏟屎官懂得科學餵養。自己查資料,做功課,儘管沒有食品科學相關知識,但受教育水平更高的寵物主會學習用更專業的方法避開營銷陷阱,探求產品的本質——過去,這種類似“成分分析”的做法通常只出現在人類食品和護膚品中。尤其在國貨日益蓬勃的現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盲從“知名度”,不再盲目跟風選糧,對國貨擁有了更多信心。CBNData消費大數據顯示,MAT2021線上犬貓食品品牌數量達到37000個,其中TOP20品牌的消費佔比近四成。國產品牌麥富迪在今年實現彎道超車,超越國際大牌成爲天貓寵物食品銷量榜單第一名。
圖源:《2021寵物食品行業消費洞察報告》
這羣捨得爲愛寵花錢的年輕人,越來越青睞國貨,且品牌忠誠度很高,他們最關注口碑,其次是性價比、便捷度等因素,也有34%的品牌開始關注品牌產地。那麼這些鏟屎官們,都會被哪些宣傳吸引,從而去關注一個品牌呢?養寵專業知識科普成爲品牌聯結消費者新途徑!除了傳統的用戶口碑、使用分享、產品創新之外,已有近四成的消費者開始尋求專家的諮詢服務。專業知識教育成爲品牌與消費者交流的新方式,幫助品牌建立專業形象,實現雙贏。
圖源:《2021寵物食品行業消費洞察報告》
比起實用價值,當代人更多地在寵物身上尋求情感價值,使得寵物在家庭中的地位攀升。人均收入提高讓消費者有能力劃出寵物專項消費。寵物主願意花費更多精力與金錢以提高寵物的生活品質。寵物食品品牌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迎來了產品創新和社交媒體品牌形象的比拼。同時大量養寵新手的進入和龐雜的信息,也呼喚品牌輸出專業的科普知識。百舸爭流的競爭局面,倒逼國產品牌實現全方位升級,國內寵物食品市場正迎來黃金時代,國內品牌實現自我升級,崛起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