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深度|從“轉一圈”到“真查賬”!持續督導嚴監管風起 16家券商年內收19張罰單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持續督導,這一券商投行此前投入力度普遍較小的業務,正在迎來全新變化。
一方面,持續督導嚴監管,已經成爲新趨勢。
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向券商下發《證券公司保薦業務持續督導工作指引》,這是國內鮮有的針對持續督導階段的專門性規範文件,其要求持續督導保代數量不得少於2名,持續督導必須撰寫完整清晰的工作底稿,底稿保存時間不得少於20年等,對投行持續督導作出詳細規範。
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證監會及各地證監局官網發現,過去的投行罰單中,涉及持續督導階段的較爲少見。但2023年以來因持續督導未勤勉盡責而被點名的券商數量明顯增加,2024年以來再度增多。截至11月27日,年內因投行業務吃罰單的券商共32家,其中半數涉及持續督導未勤勉盡責。
另一方面,隨着持續督導成爲券商投行罰單新型重災區,投行在持續督導業務上的投入力度顯著增大。
根據某頭部券商保代透露,此前,保代一人到企業轉一圈,象徵性看一下財務報表,即可能被視爲完成持續督導工作;如今,持續督導轉而“正兒八經去三五個人,真查賬、真審計”。
與此同時,伴隨從嚴監管的全面推進,上市公司也在“變老實”。用保代的話來說,“以前只要沒有明確說不能幹的那就幹,擦邊無所謂;現在可幹可不幹的先不幹,不違規最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年內無論是投行罰單還是上市公司罰單數量均有增無減,在受訪人士看來,這並不意味着機構和企業問題的增多,恰恰相反,罰單是歷史問題逐步出清的體現,持續督導新問題正在減少。
16家券商、19張罰單
過去,發行階段是券商投行罰單的高發區,因持續督導階段未勤勉盡責而被點名的投行較爲少見。由於持續督導階段罰單較少,外加相較於發行階段,持續督導階段能夠爲券商帶來的收入貢獻頗爲有限。因此,券商投行在持續督導階段的投入力度歷來較小。
如今,這一切正在悄然改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截至11月27日,年內32家券商因投行問題被出具至少54張罰單(同一券商、同一問題收多份罰單僅計一次)。其中,因持續督導而被點名的券商共16家、罰單19張。
這意味着,持續督導相關罰單數量已經佔到投行罰單總數的三分之一,因持續督導被點名的券商家數佔到因投行被罰券商家數的半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聯合證券、國金證券、民生證券、招商證券等頭部券商與頭部投行亦未能倖免。
記者梳理年內19個持續督導被罰案例發現,以下領域爲被罰重災區。
募集資金使用不當是問題最集中地帶。
具體問題包括違規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超額使用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募集資金違規用於非募投項目;未及時督促公司建設項目,導致募集資金閒置;募集資金管理臺賬設立和登記不規範;未採取措施規範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使用過程等。
年內因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持續督導不到位而被點名的券商,包括中信建投、華泰聯合證券和國信證券等。
此外,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非經營性資金佔用、重大投資協議未及時披露、薪酬相關問題,也是問題高發地帶。
前兩者相對多見,投行持續督導關注力度也已較高。
而薪酬相關問題則爲近期新出現的“問題點”。
國信證券5月收到的一份罰單顯示,其所持續督導的企業存在系列薪酬問題,典型如超募投計劃發放員工薪酬,使用其他募集專戶發放薪酬,使用營銷中心募投資金向其他項目支付員工薪酬。作爲持續督導機構的國信證券未能及時發現,發現後未要求企業及時整改。
對此,受訪保代分析道,在過去投行持續督導階段投入力度較小的情況下,上述違規薪酬問題難以及時發現。後續投行雖然發現問題,但已經構成未勤勉盡責,如若強制企業披露問題投行自身也難免被罰。此種情況下,即會出現持續督導投入力度不夠——未能及時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不敢披露的情況。這一現象在投行內部較爲普遍。
值得關注的是,券商被罰還包括一些程序性問題。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包括四點。
典型如會計估計變更未履行審議程序及披露義務、收入確認依據不充分;持續督導現場檢查工作不到位,出具的相關持續督導報告及專項覈查意見結論不準確;持續督導報告對外發布程序不合規;對於其他證券服務機構專業意見的審慎運用及獨立覈查不夠;未制定持續督導現場檢查工作計劃;底稿不完善等。
加大投入
實際上,自2023年起,券商對於持續督導業務的投入力度已經有所增大,今年嚴監管全面加強後,有些券商進一步調高持續督導業務重視程度。
重視持續督導業務前後,券商對於持續督導的投入力度差別有多大?
根據資深保代透露,數年前,對於未曾暴露明顯問題的上市公司,保代1人去企業象徵性看一下報表,花費兩三個小時,往往即被視爲完成督導。所謂用於督導的兩個小時中,多數時間被用來碰撞新的業務機會,而非真正進行督導。
如今,投行持續督導則至少會派2人前往企業,多數企業現場督導團隊3-5人。到達企業後,投行不再是象徵性督導,而是切實查賬、審計,一次督導,有時會在企業呆上兩三天。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投行持續督導力度加大的同時,上市公司也在變得“謹慎而收斂”。
“以前,有些上市公司膽子比較大,上市前對投行比較客氣,上市後則不聽投行勸,肆意而爲。如今,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全面嚴監管,無論是上市公司罰單數量還是處罰力度均明顯增大。受此影響,上市公司高管已經明顯‘老實’,尤其是董秘,往往非常謹慎。”受訪保代告訴記者。
上市公司“老實”表現體現在哪裡?用保代的話說,除少數存在硬傷的上市公司以外,如今大部分上市公司均頗爲重視規範發展。歷史問題是否出清猶未可知,但新問題已經不敢再犯;對於可能踩線的行爲一般不幹,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基本不做。
“在此輪嚴監管之前,上市公司膽子則要大得多。只要監管沒有明確說不一定不能做的就敢去嘗試,擦邊行爲對自己有利也會試一試。”受訪保代表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券商投行在持續督導業務上投入力度普遍較小,根源在於持續督導業務給券商帶來的收入較少。以IPO業務爲例,投行收入分爲前期輔導、中期超募提成、後期持續督導三個階段;對於科創板、主板項目,中期超募提通常是投行收入大頭,後期持續督導收費很低。
如今,在投行看來,IPO大規模超募時代已然結束;持續督導“走過場”階段也已成往事。投行IPO中期超募獲利大幅減少,後期持續督導投入顯著增加。從行業良性發展的角度而言,後續或需調高持續督導階段費用在投行項目總收費中的比重,以進一步提高投行持續督導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