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在單位"混日子"的人大腦往往會早衰

本文圖片均來自大洋網

大洋網9月8日消息,近年來不少研究都得出同一個結論:大腦是可塑的,可以根據使用情況而改變。不久前,再有新的證據表明,隨着網絡成長起來的年青一代的大腦發育突破了過去傳統容量限制。

那麼,在這個信息多元而豐富的“數字時代”,大腦的認知能力如何才能得到提升和擴充呢?

最新研究

數字時代

需要“更強大腦”

轉眼又到開學季,當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在電腦上做作業的同時,還可以遊刃有餘地在網上做其他毫不相干的事情,這到底說明了什麼呢?

毫無疑問,今時今日的我們已走入“數字化”時代。有操作系統的咖啡機、能用藍牙手機連接的馬桶、能同步數據的牙刷……這既是一個科技的時代,也是一個信息時代,而聯繫所有信息和科技的,就是數字化的發展。在這樣一個信息豐富、刺激多元、節奏快速的數字時代,在任務並行的條件下,如果你可以做到同時收聽語音信息和閱讀郵件,那麼就證明,你具有與時代相符的工作記憶和更好的任務切換能力。

不久前,對於數字技術發展對大腦發育影響的研究,來自加拿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專家斯坦·庫奇(Stan Kutcher)博士有了新的發現——有證據表明,隨着網絡成長起來的年青一代的大腦發育,突破了過去傳統腦容量限制。換句話說,如果你想增強工作記憶和任務切換的能力,不妨嘗試向年輕人學習。因爲相比於過去一成不變的學習和工作模式,現代人的大腦已經習慣於應付數字時代的要求。大量研究表明,現在的年輕人們可以通過“把記憶練習融入日常生活”等簡單生活方式的改變,來提高認知能力和大腦效率

這些年來,“用進廢退”法則一直爲神經學家們所研究,而這個生物進化的重要理論,也在不斷地被新的研究成果所證實。如此說來,人類的“前途”可謂相當光明——我們的體質可以靠鍛鍊來增強,我們的顏值可以靠保養來提高,而對於大腦而言,只要方法正確,智商也一樣不會“掉線”。

無聊工作“謀殺”了時間,還有腦細胞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在這個競爭空前強大的時代,你還在期盼一份無需動腦美差嗎?未來讓你丟掉“飯碗”的,除了聰明的機器人之外,或許還有你蠢笨的大腦。

不久前,有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一份無聊的工作所“謀殺”的不僅是時間,還可能是腦細胞。研究證實工作性質和環境會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如果長期從事枯燥無聊的工作,大腦就會因爲缺乏刺激和挑戰,而大大增加退化的概率。所以,在單位混日子”的人大腦往往會早衰

“到現在爲此,我們還是不清楚腦中有多少神經元,大腦神經數目和神經元本身是相對穩定的,只有極少有限的區域能產生新的神經元。隨着年齡的增加、老化,數目會減少,大體上腦中的大部分腦神經可以和人體的壽命相同,但有各種因素會導致神經元老化、損傷、甚至丟失。”那麼,應該怎樣讓腦中的神經元陪伴我們走到最後一刻呢?項輝教授回答,方法就是給神經元以刺激,讓神經元處在一定的活動狀態。

想讓我們的大腦活躍起來,可以使用不同的神經元刺激方式。項輝教授告訴記者,體育鍛煉不只是提高我們的運動能力,也能增加神經元的功能,讓神經元處在健康狀態;多學習、多記憶都是對神經元有效的刺激;此外,對於我們的智慧和心理來說,積極的情緒、陽光的行動、社交、社會奉獻等都是對大腦神經元的刺激,有益於神經元的健康。

專家解惑

“用進廢退”

大腦越用越靈光

曾有一項瑞典研究,在長期追蹤1000多位小區居民的記憶力20年後,發現部分老人之所以記性較佳,是因爲他們從年輕時都一直在動腦。因此,大腦的“用進廢退”法則並非只是假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諾曼多吉(Norman Doidge)在暢銷著作《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中曾指出,越常使用某種技能,該技能在大腦中的神經元連結地圖會更擴張。

如果是關於一雙“手”的用進廢退法則,我們很容易理解;但對於大腦運作,則不禁感到好奇——是否越是不用神經就會越稀疏,聯結越少;越是使用神經就會越密集,聯結就會越多?

神經網絡中神經元本身,還有突觸都會存在可塑性,也就是存在‘用進廢退’之說。當我們強化某種功能時,調節這種功能的神經網絡的突觸聯接會更密集,信息傳遞功能會更強。也就是說,給予大腦良性刺激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使其功能‘永葆青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項輝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良性刺激有利於刺激神經元功能提高,但研究發現人們從出生到成人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大腦中的突觸密度並非是一直遞增的。

“不同皮層組織中的突觸密度,會在出生至3週歲左右期間陸續上升到最高,隨後會經歷一個‘修剪’的過程”。對此項輝教授解釋,大腦根據“用進廢退”的原則,將未使用的神經聯結予以消除,最終在青春期期間達到成人的一般水平。“原因很簡單,大腦會通過把不必要的神經聯結消除,來提升神經系統的運作效率,適應環境生存。”

BUT

過度用腦

可能產生

不可逆轉的“腦損傷

人類認知最強大的特點,就是它可以被“設計”,對於“大腦可塑性”的研究,從來都與“認知負荷危害”相提並論。除了“多動腦有助於延緩大腦機能衰退”的經典研究之外,還有其他你可能沒想到的生活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着大腦的“更新換代”。

“大腦有用進廢退的特點,所以我們鼓勵多用腦,但用腦過度也是有害的,會導致不可逆轉的腦損傷。”項輝教授表示,過度用腦所體現的地方,就是現在對大、中、小學生危害最大的各類手機和電腦遊戲。“適當玩一會兒遊戲對大腦是有好處的,屬於對神經元的良性刺激,有利於神經元健康。但現在不少人沉溺其中,長時間擺脫不了,這就是過度用腦了,玩的過程不吃不睡,更加重了腦的損傷。這類人常常出現情感問題、精神異常,實質上是腦出現了不可逆轉的損傷。”

我們無法阻止年齡增長,但我們能選擇生活方式,與其消極地放任大腦隨着年齡增長而退化,不如積極地採取行動保護它。“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事情都會影響到腦,保護腦也要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項輝教授特別指出,“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就是提醒大家要注意適度用腦,要知道腦也是要營養的。”

1.營養均衡,人體細胞必需全面、足量而均衡的攝取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水七大營養物質纔會健康,對於大腦尤其如此。

2.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及時清除代謝廢物。腦的新陳代謝更旺盛,大腦只佔2%體重,但腦的血液供應占到了心排血量的15%,耗氧量佔全身25%。

3.飲酒對腦神經元損傷是巨大的;過度的壓力對神經元損傷也不容忽視。

4.憐憫、關愛、祈禱、專注、堅持、不斷學習新東西、直面焦慮和參與社交等對保護大腦也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