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陽好藥材 臺灣成功繁殖淡水海龍
▲海生館海馬出現變異種? 原來是「海龍」。(圖/屏東海生館)
2014臺灣國際生物科技大展24日起一連4天在臺北世貿南港展覽館參展,農委會所設的農業科技館公佈最新人工育成的觀賞魚「泗水玫瑰」及「淡水海龍」,今年技術轉移,明年可望銷歐洲,後者並可作爲藥材。
農委會表示,今年的活動主軸爲「創新加值、農業鏈結」,展示農委會試驗研究機關及農業科技研究院最新的研發成果,同時邀請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及農科院扶育的28家廠商參與。展場上最受關注的是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與海洋大學合作開發完成的2種人工培育的觀賞魚,分別是考氏天竺鯛(商品名爲泗水玫瑰)及淡水海龍(包含橫帶海龍及短尾海龍)。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黃之暘說明,原產印尼海水觀賞魚泗水玫瑰都是野外捕撈,因濫捕瀕臨滅絕,市價每隻臺幣250到400元間,自2006年投入人工養殖技術的開發;淡水海龍也是野生,在臺灣沿岸河川出海口發現,自2012年投入人工養殖技術開發,每隻售價450元。
農委會漁業署長沙志一說,兩種觀賞魚的人工養殖技術都很成熟,今年可技轉廠商,預計明年可開始接單,將外銷歐盟、北美與日本等市場。
黃之暘說,目前預估全球對泗水玫瑰每月有20萬尾的需求量,現今的技術每年可成功育成30萬尾。淡水海龍每年全球需求量,製成壯陽幹藥每年需要3公噸(每隻製成幹藥僅0.2公克),作爲觀賞魚每年約80萬隻的需求量。
▼「布氏鰻海龍」海生館發現全球第二例。(圖/海生館展示組)
農委會表示,本次展出依性質規劃,包含水產養殖、觀賞魚及周邊、植物新品種、畜禽養殖、動物用疫苗、檢測及診斷、生物農藥/肥料、中草藥與保健食品及農業技術多元應用九大區域,計74項具商品化潛力研發成果。除了兩大新魚受關注,現場還有首創多晶多光譜LED水族照明燈、高單價淺蜊人工繁養殖技術及防治蜜蜂蜂蟹蟎天然資材育成,都受市場高度關注。
農委會強調,研發創新是支持臺灣農業不斷進展的原動力,本次展出能讓社會大衆瞭解農委會在農業科技上的研發成果外,並以技術加值爲產業創造新藍海,相關農業科技產業扶育計劃的廠商可藉此機會與研發人員直接聯繫溝通,以及提供廠商間媒合洽談商議區;此外,農科院及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籌備處將於現場,提供諮詢與服務。